少數民族春節習俗趣聞
傈僳族群眾展望新年。 (洛桑央宗 攝)
吹笙起舞。 (洛桑央宗 攝)
“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春節期間,放眼國內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各種有趣的民俗活動無不洋溢著春天的氣息!
安順苗族:坡上翩舞“亮花背”
初春時節,安順地區苗族同胞迎來了傳統的“跳花節”,方圓幾百里內的苗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歡聚到跳花坡上。坡上坡下,擠滿了花團錦簇的人群,蘆笙聲、鑼鼓聲、嗩吶聲響成一片,聲聞數里。 參加盛會的苗家新婚或已訂婚男女青年背上的“花背”,格外引人注目。這種“花背”,從正面看是金絲銀線繡成的各種圖案;背后則是排成串串的銀鈴鐺。隨著舞姿,坡上亮光閃閃,鈴聲叮當,極為“搶眼”。“花背”是苗家的精華,精心制作,圖案新穎,一層一層的繡品、織物,飛龍舞鳳,榴紅松綠,粗獷豪放,各呈異彩。制作工藝精湛:既有苗家傳統工藝,又有引進的刺繡針法;既有蠟染鑲邊,也有金絲銀線連綴。多層相疊,層層圖案不一,不啻是一部苗家的《刺繡史》。青年男女在優美的蘆笙中翩翩起舞,絢麗多彩的“花背”一片片展示在觀眾面前。“跳花節”,實際是苗族同胞亮技顯富、夸耀勞動成果的擂臺。
黃平亻革人:吹笙起舞去“踩親”
“踩親”,是黃平一帶亻革人(亻革念gě,貴州少數民族的分支)同胞春季里的傳統節日,正月初二或十五舉行,節期3至5天,主要進行傳統的對歌、吹笙、踩堂、賽馬、斗雀等娛樂活動。 每逢節期,男女老幼穿戴一新,前往集會的寨子投親訪友,敘談家常,共慶佳節。年輕的姑娘們則盛裝銀飾,成群結隊去赴會。一路上放歌尋友,動聽的民歌在山谷間回蕩,令人聞之而醉。 “踩親節”開始時,由有威望的蘆笙師主持,他們依照傳統的儀式,手持蘆笙立于寨前的楓香樹下,口中念念有詞,然后摘一丫樹枝,插到蘆笙坪上,吹笙起舞。舞畢,將蘆笙掛于樹枝丫上。這時,青年小伙們方可吹笙起舞。 蘆笙舞以兩人為一組,每組跳一堂,蘆笙坪上,便圍成許多堂子,笙歌響成一片。姑娘們可選擇中意的吹笙者,先圍于堂旁聽笙歌,然后經過低聲商議,隨笙入堂。舞至高興時,吹笙小伙如鐘情于某個踩笙的姑娘,則跳起“踩姑娘”舞來。只見小伙吹笙踏步,轉動身體,故意用腳跟輕踩姑娘的腳尖。姑娘若是相悅,則隨笙歌拍節,握拳輕捶男方肩背。此時,堂內笙歌不斷,男女起舞者一前一后,你踩我捶,一來一往,場面熱烈而又詼諧風趣。“踩姑娘”,既是娛樂的舞蹈,又是青年們特殊的社交方式。節日期間,人們各取所好,或賽馬斗雀,或吹笙對歌,或在一旁觀看欣賞,盡情歡樂。老人們唱起古老的歌謠,敘述祖先的經歷;有的唱起酒歌,表達客主之間的心情。青年們則唱起山歌或盤歌,有問有答,互相盤問,測試對方的智慧,以尋覓意中人。很多青年男女通過這種獨特的娛樂方式,為自己找到了意中人,成就一樁樁美好的姻緣。
荔波瑤族:院壩揮鞭“抽陀螺”
正月里,荔波縣瑤山瑤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寨中的院壩里,圍成一個大圓圈,參加一年一度的“抽陀螺”比賽。參賽的小伙子們站到圓圈里,把自帶的陀螺立在地上,左手掌陀螺,右手拉繩子。裁判員下達命令后,小伙子們一拉繩子,陀螺便原地轉動起來。一根根鞭子在空中飛舞,一顆顆陀螺飛速旋轉,整個場地發出震耳欲聾的嗡嗡聲。陀螺轉動堅持到最后一個者,為比賽第一名。陀螺比賽一直進行到過完春節為止。如果哪位小伙子連續奪得第一名,那么他就是本地的“陀螺明星”。瑤族陀螺比賽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娛樂活動,它豐富了節日生活,深受瑤族人民的歡迎。
清鎮苗族:初春時節“跳花”忙
每年初春,居住在貴州清鎮、平壩、花溪等地的苗族同胞,穿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歡度傳統的“跳花節”。 苗族同胞的“跳花節”古已有之,且流傳很廣。“花”指青年男女。他們正值青春妙齡,恰似朵朵盛開的鮮花。他們選定在草木花開的初春,到曠野開展跳、舞、吹、唱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青年男女建立感情,或表露相互愛慕之心。不過,“跳花節”不止是青年人的活動,老少也參加,各有各的樂趣。因此,除了上述意思外,它還有辭舊迎新,慶去年豐收、祝今年收成更好之意。 節日里,大多數青年男子頭裹黑白格頭帕,頸帶八至十環銀質項圈,胸掛金鎖,身穿孔雀藍長袍,腰圍青色系腰;系腰一端繡著花紋,從側垂下,與懸在后面鑲以小圓鏡的幾個煙茶相配,顯得色質艷麗,光彩照人。女子則頭戴折成前后錐形的繡花頭巾帽, 前錐吊紅纓穗,頭巾下分成兩片,披到雙肩。頸披銀項圈,吊金鎖鏈,手戴三五對銀鐲。幾件繡花的衣衫,數條帶邊的褶裙,層層相疊。褶裙前是一塊繡著各種字樣、花紋的圍腰,其字樣一般是“花在春天開,人在青年樂”之類。花紋圖案古樸瑰麗,美不勝收。 “跳花”開始時,男青年吹起掛紅的蘆笙,雙雙相對,回旋起舞。女青年則在他們周圍圍成圓圈,翩然而舞。跳到一定時間以后,女青年就參加到蘆笙隊伍中——男青年吹著蘆笙走在前面,女青年跟在后面跳舞,依歌而和。成雙成對的男女青年組成一支浩蕩的隊伍,圍著場子中央的“花樹”(跳花節前人們特意栽下的松柏樹)盡情跳著。有趣的是,按規矩,無人跟的男子或無人帶的女子,是不能加入這種行列的。笙悠悠,舞曼曼,歌盈盈,場面十分壯觀。場內的每一個人,猶如置身于歌舞的海洋。 “跳花節”期間,還要舉行傳統的摔跤、耍龍、跳地戲等文體活動。“跳花節”的高潮是最后一天下午的節目:小伙子們舉行別有情趣的奪花比賽,看誰最先爬到扎有紅綢子的花樹上,摘下紅綢子——在當地看來,誰摘了它,誰的生活就一定幸福、美滿,像松柏那樣四季常青!
羅甸苗族:耍球拋毽打“疙螺”
正月里,居住在貴州羅甸地區的苗家要舉行耍球拋毽打“疙螺”活動。從正月初一至十五,當地人多以姓氏家族為單位聚集會餐。席間,長輩給青年人講授祖輩的姓名和遷徙歌,教育晚輩要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發揚老一輩勤勞簡樸的高尚品德和優良傳統,團結互助,尊老愛幼,不做虧心事,不準敗壞族風家風,辦事要正直無私等等。 初春時節,他們還喜歡吹嗩吶和拉二胡,彈月琴、琵琶,吹木葉,跳銅鼓舞、夜樂舞等。更有趣的是,男女青年和兒童們聚集在較寬場地,分成甲、乙兩隊進行打“篾球”、拋雞毛毽、打“疙螺”等比賽活動,場面熱烈,妙趣橫生。
黃平苗族:雞叫頭遍爭“挑水”
挑清水是黃平縣苗族人民的傳統習俗之一。雞叫頭遍,苗鄉山寨的男主人們便點著火把,挑起水桶來到井邊,挑清水。 關于“挑清水”,這里流傳著一個民間故事:相傳很久以前,苗家山寨中有一個叫包項的人,從小癡癡呆呆,不會說話,人們叫他憨包。某年正月初二凌晨,包項帶著扁擔柴刀上山砍柴。天剛蒙蒙亮,他就砍了一大挑柴,來到寨邊的半坡上。他放下柴擔,到半坡的井邊找水喝。剛到井邊,正遇到幾只老鴉在井里洗澡,見有人來老鴉便哇的一聲飛走了。包項把頭伸到井里喝了三口水,頓時覺得眼睛雪亮,整個天地一下子云消霧散。包項也能說話了,變得靈活、聰明起來!回到家后,包項就把井邊的遭遇從頭到尾跟爹媽講了一遍。爹媽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全寨人。消息不脛而走,人們都去那口井里挑水喝,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每年正月初二早上雞叫頭遍時,苗寨的男主人們就爭著去挑清水,把好運擔回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把司法為民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德欽縣人民法院為群眾辦實事工作綜述
該法院選派8名具有豐富審判經驗的法官定點掛包聯系各鄉鎮,定期開展法律宣講、與調解員座談溝通交流學習。[詳細] -
香格里拉市將多舉措推進紀檢監察工作
強化廉政建設,把一體推進“三不腐”理念貫穿自身建設,打造自身正自身硬的紀檢監察鐵軍。[詳細] -
迪慶和云南大學共建的“中華民族認同聯合調研基地”啟動洽談會舉行
2月16日下午,云南大學與迪慶州委統戰部聯合共建的“迪慶州中華民族認同聯合調研基地”啟動洽談會在香格里拉市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