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伏貴地 沙退綠洲來
今日木格灘。通訊員 許少海 供圖
從衛星云圖上看,青藏高原的東南部有一片沙漠化地帶,如一條狼舌伸向美麗的貴南草原。這片近22.8萬公頃的沙漠化土地(其中沙漠面積達9.47萬公頃),上世紀中期以前,每年以5—15米的速度向東南擴展蔓延,每年近200公頃草地耕地被沙漠吞噬,給境內國道、省道、龍羊峽水電站的安全以及周邊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威脅,當地人稱之為“黃沙頭”。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的各族人民,通過持續地實踐探索,歷經27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有效保障了黃河上游生態安全。為此,當地政府在黃沙頭建造了高原生態教育基地,里面的陳列品,展現出貴南各族干部群眾勇于擔當、堅韌不拔、軍民團結、戰天斗地鎖“黃龍”的歷程。
立“愚公”志,誓讓荒漠變綠洲
木格灘位于貴南縣境中部,西至龍羊峽庫區,北至沙溝河岸,南至茫拉河,東與茫什鐸草灘相連,呈長方形,面積1313平方公里,為全縣最大的灘地,自古素有“沙洲”之稱。半個世紀前這里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僻之地。
“20年前,我坐車經過木格灘沙漠,看到這里的沙漠面積大而且流動速度非常快,幾乎要吞沒西久公路,我心里就有了來治沙的念頭。”西寧市湟中區田家寨鄉的黃生紅當時認為,只有讓沙漠變綠洲,這里才有未來。
在這里生活的人們對此感受最深。“我們眼看著沙漠越來越大,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沙漠已經吞掉了不少草地,自家的草場產量和牧草質量一年不如一年,大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困難。”人到中年的完秀村村民尕布多,至今仍對風沙劃過皮膚的刺痛記憶猶新。不少家庭背井離鄉離開木格灘,沒有走的人紛紛立志要讓黃沙低頭。
1996年,貴南縣將黃沙頭及木格灘周邊治沙造林列入全縣沙漠化治理的重點區域和頭等大事,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一個人,一把鍬、一輛架子車,靠人力和牲口把樹苗運到植樹點。“哪怕是用雙手刨,也要給子孫后代刨出一片綠洲。”此后每年4月,各家都派人去種樹,他們先把樹苗泡在水里,等發了芽再帶到沙漠里種。牧民索南才讓說:“還有人自發植樹,附近一個村里有位長輩,從那年開始領著全家人栽樹,到現在已栽了幾十畝。”
對家鄉的深切熱愛激發了貴南人的“愚公志”。為了取得治沙這場持久戰的勝利,不少人把家安到沙漠里。2002年,55歲的茫拉鄉下洛哇村村民布加第一個與村委會簽訂了667公頃荒山綠化承包合同。他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積蓄,賣掉了汽車、摩托和463只羊,還通過親朋好友籌資4.5萬元。貴南縣林業局為他提供了2.5萬元補助金,解決楊樹苗10萬株,檸條種子3000斤,沙蒿種子1000斤,配套網圍欄12000米。第二年,布加雇了60多個村民,帶領全家在木格灘荒漠中搭起帳篷、支起鍋灶,苦干了40余天,完成造林100公頃。20年來,一家八口人以每年近53.3公頃的速度治沙造林,“等我干不動了,就讓格日杰接著干!”布加老人指著二兒子充滿信心地說。
創新奉獻,志為他鄉綠意濃
投身木格灘治沙事業的外鄉人,也為這片熱土無私奉獻。
1968年出生的譚明生是河南臨潁人,30年前,他剛剛從內蒙古林學院畢業就扎進了黃沙頭。1997年開始參與國家攻關課題,并在黃沙頭固定半固定沙丘上試驗楊柳深栽造林技術,取得成功且獲大面積推廣,并連續十年進行治沙造林。“干林業的都默默無聞,因為所做的事情,三四十年后才能看到結果”他欣慰地說。
每到4月植樹時,譚明生都提前數日帶領技術人員來到造林點,開展造林規劃、苗木清點、地塊劃分等工作。他們一起用半生不熟的藏語指導群眾在哪栽植,怎樣挖坑,怎樣培土……至少得在黃沙頭住半個多月。
貴南縣林業環保局技術員李忠玉參加工作近30年來,用雙腿跋山涉水,穿越荊棘,對貴南退耕還林、造林地的地形地貌、立地條件、林種結構、林木長勢、套種情況等都了然于胸,被人們譽為退耕還林的“活字典”、“活地圖”。他還不厭其煩地給農牧民群眾宣傳生態政策,在和團隊的努力下,全縣順利完成退耕還林3.2萬公頃。
2014年,黃生紅攜家眷再次來到黃沙頭,用行動將當年心里的種子變成大樹,為木格灘綠化出一把力。他自籌100余萬元資金,組織造林隊,動員當地群眾3000余人,在荒漠之上無償造林66余公頃,栽植各類苗木16余萬株。2018年6月初,又補植補栽楊樹插桿2萬余株。“黃老板寧愿自己吃土豆,也省下錢來做綠化……”被貴南人譽為“植樹大王”的黃生紅把木格灘的綠意化作了他生命里最深厚的底色。
薪火相傳,建設更美綠色家園
治理木格灘沙漠的歷史,也是幾代人求索創新、攻堅克難的奮斗史。據統計,自1996年起,第一年造林33.3公頃,成活率不到40%;第二年再造66.6公頃,成活率不到50%。縣林業局選派技術人員反復實驗,成功掌握了高寒地區“楊樹深栽”的技術。并因地制宜,引進樹種改良傳統育苗法、種植方法,樹苗成活率達80%以上。采取“喬、灌、草結合,封、造、管并舉”的治理措施,在沙化區大力實施人工造林、禁牧封育、設置沙障等工程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
2005年,全縣干部群眾通過早春的黃沙頭大會戰,連續大干半個月,在130多公頃的荒地上種植楊樹、柳樹和黑刺等,三個月后成活率達90%以上。一棵棵樹木筑起了木格灘阻風沙、涵水源的“綠色長城”。如今,人們來到這里就會看到迎風坡上1.5×1.5米的半隱蔽式草方格,格中長著檸條和沙蒿,昔日的黃沙已被郁郁蔥蔥的植物覆蓋,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之景。
27年后的今天,木格灘周邊黃沙頭地區森林覆蓋率由1996的2.6%提高到19.24%,累計投資14.5億元,治理沙化面積達13萬公頃,2.6萬余公頃沙漠得到有效治理。全縣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逐步向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方向邁進,防沙治沙工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良好的生態環境讓動植物資源逐漸豐富,現有維管束植物32科71屬135種,其中包括IUCN紅色名錄中的瀕危物種2種,野生脊椎動物36科83種,珍稀物種占總物種數的24.1%。
森多鎮完秀村的多杰加成為了一名黃沙頭的護林員,每天早出晚歸,守護管轄區內的生態安全。“沙漠里的樹,都是長輩帶我們種出來的,像孩子一樣寶貝。”16年里他和同事們如“林海的眼睛”一樣看護林區,至今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
貴南縣防沙治沙紀念館講解員李曉敏也以講述的方式,拿起了守護木格灘生態的接力棒,傳播當地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的故事。
很多當年搬走的人重歸故里,通過生態畜牧業、鄉村旅游業等綠色發展方式,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海尖扎黃河流域綠化見聞:力求荒山變綠洲
曾獲得“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的尖扎縣,造林與造景并舉、綠化與美化同行,2022年,預計國土綠化面積將達43.37萬畝。[詳細] -
青海省海南州:昔日荒灘變綠洲
今年56歲的扎西感嘆,“滿眼望去都是綠色,這是我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美事兒。”自扎西記事起,這里一直是荒灘,義務植樹造林一茬接著一茬,就是不見有哪棵樹能熬到第二年。[詳細] -
祁連山“春耕記”:讓更多動物“巡山” 河西走廊綠洲永存
驚蟄已過,氣溫回暖,春耕伊始。祁連山腳下,因疫情沉寂數十日的黑河沿岸,挖掘機、運土車等車輛已開始來回往返,工人們手持工具,將土壤填進深坑,平整著溝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