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北州:新種養模式帶來新變化
祁連山下好牧場。尹耀增 攝
當前,海北藏族自治州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正處于加快轉型升級的非常時期,但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存在的問題多、矛盾深。如何研究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重點和突破口,不斷提高農牧業供給側體系質量和效率?
這,既是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持續良好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海北“三農”工作的當務之急。問題在哪里、矛盾在哪里,改革的方向就指向哪里,不調整、不改革、不破解矛盾怎能有出路?
“走出逆境,重振海北農牧業雄風唯有轉變發展方式,從索取向保護轉變、從單一的種植養殖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海北州農牧和科技局局長東寶對實現農牧業生產低消耗、高利用有著更深的體會。
近年來,海北順應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嘗試多元化的種養模式,從傳統粗放管理向現代科技管理轉變,種植業從單純的糧油二元結構向多元結構轉變,養殖業從單純的粗放養殖向西門塔爾肉牛、肉羊、藏香豬、冷水魚等特色規模化養殖轉變,種養業實現質量、效益與生態安全并重發展,科學合理的種養為全州農牧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截至“十三五”末,全州農作物播種面積82.68萬畝(5.5萬公頃),糧食產量8.75萬噸,油料產量4.84萬噸,蔬菜產量1.14萬噸,全州存欄各類牲畜386.26萬頭只(匹)。全州一產增加值由2015年的15.82億元增加到29.61億元,年均增長4.6%,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9836元增加到14842元,年均增長8.6%。
這一組數字反映出的是,全州農牧民生產生活的日新月異和幸福指數的不斷攀升。
特色產業為群眾增收致富“錦上添花”
提高耕地質量,穩定糧油作物播種面積的同時,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海北著眼長遠,除了種植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抓手“糧改飼”外,其次就是加大在農區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建設和蔬菜種植補貼力度。
“以前,村集體沒有經濟收入,村干部說話辦事底氣不足。現在,村里有了產業,村干部和村民們干勁更足了。”時任門源回族自治縣泉口鎮大灣村村委會主任的白明元對產業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充滿信心。
位于門源回族自治縣泉口鎮北部的大灣村,因耕地少、種植結構單一,曾經村子發展滯后。如何嘗試多元化種養模式,發展壯大產業一直都是村“兩委”班子思考的問題。
就在全州農牧業加快轉型升級之際,駐村干部和村“兩委”干部反復進行市場調研分析,結合大灣村的實際情況,大家一致認為發展香菇種植和牛羊養殖業比較符合實際,前景也好。
進入夏天,大灣村村集體香菇大棚內,幾個工人正忙著采摘和分揀香菇。眼下正是香菇出菇的階段,每個大棚都整整齊齊地擺放著菌棒,一朵朵長勢喜人的香菇都競相掙脫菌棒冒出頭來,密密麻麻,圓實肥碩、品相極佳。
“現在第一茬香菇開始采摘,預計一個棚第一茬出菇1500公斤。如果按每棚出菇4茬計算,8個棚可出菇3.5萬余公斤,在香菇行情穩定的情況下,10月份村集體將會得到一筆可觀的分紅收益。”白明元說。
有了主基調,再穩步推進,機遇也如期而至。2020年,由14家經濟體36人參與成立了“門源縣食用菌產業協會”。
截至目前,全州從事食用菌產業新型經營主體15家,其中公司5家、村集體1家、專業合作社7家、家庭農牧場2家,2021年食用菌栽培163.26萬棒,采摘鮮菇980余噸。
海北州按照示范區總體要求和“抓點帶面、穩步推進”的思路,貫徹執行“農牧穩州”的戰略部署,堅持深化農牧區改革,調整農牧業結構,加快農牧業科技進步,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逐漸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高原特色有機農牧業之路。
特色養殖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如何解決牲畜單一化、出欄率低的問題?海北州始終堅持各級標準化養殖認定、規范化養殖方式,加大資金投入,提升產出率,逐步形成“主導產業+特色養殖”并行發展模式。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路上,門源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養好十頭西門塔爾牛,婆娘娃娃安心熱炕頭。”
“這個牛很好養,一頭牛犢投入大概2000元,出售就能賣1.5萬元。在沒有青草的季節就喂黃草和苞谷、青稞飼料,長肉快,見效也快。一家人養十頭牛就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北山鄉大泉村二社,李永梅一家養了7頭西門塔爾牛,投入6.3萬元,在后山公共草場放養三個月后出售了兩頭賣了3萬元。
2020年,門源縣從全縣8個農業鄉鎮和2個半農半牧鄉遴選出養殖西門塔爾牛的農牧戶2000余戶,利用875萬元州縣支農資金撬動金融資金12500萬元購置西門塔爾母牛進行養殖,以“農牧+金融+就業”模式開發就業崗位1000個以上,極大地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
此外,冷水魚養殖,火焰蔘種植等新物態持續落戶海北,不斷拓寬了群眾的致富之路。
新型經營主體引領鄉村產業
如何實現一手抓生態,一手抓收入,且兩手都過硬的新局面呢?無疑,海北畜牧業正邁步走在既符合實際又能開拓未來的希望大道上。
“股民久美尖措分得12.3萬元,股民多多分得11.7萬元,股民山知布分得11.4萬元,股民才科分得11.2萬元,股民孫滿倉分得9.7萬元……”這是祁連縣野牛溝鄉達玉村達玉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在去年末分紅時的一段場景。
“入社之前,我辛辛苦苦放牧一年收入也只有5萬元,入了合作社后,年底的收入分紅加勞務工資,有14萬元。”達玉村牧民久美尖措說起合作社帶來的好處滿眼欣喜。
2014年6月,青海省作為全國首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開始在各地展開生態畜牧業試點。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文長太主動承擔起建立達玉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工作。在他的帶動下,達玉合作社成為海北州第一批試點合作社,而且合作社發展一年比一年喜人。
在祁連縣農牧水利科技和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公保才旦看來,要提升經營組織化水平,還要堅持“先發展、后規范、再提高”的原則,采用能人帶動、農牧民集資入股、生產資料整合等途徑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
“全州共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536家,發展股份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11家,家庭農牧場407家,省級龍頭企業8家、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東寶說。
如何形成農牧業經營主體引領示范發展,促進種養業結構趨于合理化?
海北的發展思路是結合現代農牧業發展,以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為平臺,以農牧業生產資源集約化規模經營為載體,積極培育區域優勢產業帶,突出抓好種養結構調整。
和煦春風拂大地,農牧煥發新活力。海北州生態農牧業發展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在了全省前列。“生態保護優先”下的“海北經驗”,正在為擘畫新時期青海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新藍圖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花海蜂農的“甜蜜”事業
進入七月,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的萬畝油菜花競相綻放。來自四川德陽的蜂農馮躍宣在花海里忙碌。他從早上7點開始整理蜂箱、采集花粉、晾曬花粉,一直忙碌到晚上8點。[詳細] -
青海省海北州海晏縣:悠悠碧草中,走出一條脫貧致富康莊路
八月的青海,天高云清、碧草連天。在以畜牧業為主、農牧結合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正是牧草最為豐茂的時候,對于當地的養殖戶來說,也是放牧養殖的好時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