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頭,生態保護促脫貧
經過多年的治理和保護,瀾滄江源頭的玉樹雜多縣段呈現山清水秀、水天一色的美景。馬玉宏攝
囊謙縣乃嘉瑪唐卡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里,在非遺傳承大師桑買的指導下,一批年輕的農牧民唐卡繪畫藝人在成長,同時也拓寬了他們增收致富的渠道。申維祖 攝
夏至,青海迎來最美季節。記者驅車趕赴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進草原、入帳篷、訪社區,感受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取得的積極變化。我們看到,兩州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多措并舉,持續發力,堅決有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減貧成效加速顯現。
生態扶貧——
牧民由草原利用者變為生態管護者
對于“80后”牧民爾金仁增而言,放牧之余,每天或騎馬或騎摩托車巡山護草、觀河看天,還擔負救護野生動物的職責……這些成了日常生活。
爾金仁增是玉樹州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措池村人,現在的身份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村里像他這樣吃上“生態飯”的牧民已超過百人。
麻多鄉被譽為“黃河源頭第一鄉”。“我當生態管護員每月能拿到1800元工資?!蹦撩裨魇堑湫偷臒o畜戶,他說按照國家的相關政策,生態管護員的收入加上采挖蟲草的收入,讓他們家實現了穩定脫貧。而十多年前,鼠害泛濫、黑土灘蔓延的草原一度讓他對脫貧失去了信心。
如今,麻多鄉16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成為生態保護員,實現了全面脫貧。
根據《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管理辦法(試行)》,青海省將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設置與脫貧攻堅有機銜接、科學實施,整合草原、濕地、林地管護員制度,制定出臺了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相關政策,建檔立卡戶實現了“一戶一崗”,穩定就業。持證上崗的生態管護員每人每月可獲得政府發放的1800元報酬,戶均年收入可增加2.16萬元。
牧民尼瑪說:“現在草場禁牧了,我們能享受到禁牧補貼,還能參與生態管護,拿一份工資,牲畜在合作社里統一管理,提高了成活率、出欄率,收入有保障了,生活也穩定了?!?/p>
讓牧民擔任生態管護員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的一項探索。2016年3月份,中辦、國辦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批復的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目標是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三江源共建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先行區,青藏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區。
按照《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的規定,國家公園管理機構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制度,合理設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聘用國家公園內符合條件的居民為生態管護員。生態管護員經培訓持證上崗,協助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對生態環境進行日常巡護和保護,報告并制止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監督禁牧減畜和草畜平衡執行情況。
據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三江源地區推進山水林草湖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組建了鄉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構建了遠距離“點成線、網成面”的管護體系,使牧民逐步在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管護者的同時增收致富。
資料顯示,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建立后,按照精準脫貧的原則,先從園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入手,截至2019年,共有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按月發放報酬,實行動態管理。3年中,青海省財政共投入4.34億元資金,極大地促進了牧民群眾充分參與、增收致富、轉崗就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及保護生態的積極性,探索出了一條以生態保護促進脫貧攻堅的綠色發展之路。
項目扶貧——
推進貧困群眾持續增收
站在海南州一望無際的塔拉灘草原,200平方公里的光伏產業園區(規劃建設609平方公里)蔚為壯觀。
在園區最大的光伏基地——青海黃河光伏維檢有限公司(下稱維檢公司)門前,保潔員正在給綠化帶澆水。
“在園區打工每個月有2000元的固定收入,大家早都脫貧啦?!眮碜怨埠涂h龍羊峽鎮的張生蓮快人快語,她家里4口人,除了小兒子在讀初中,丈夫、大兒子都在外面打工。
“光這個公司,就吸收了我們15位農牧民當保潔員?!薄白≡诳h城恰卜恰鎮的同伴,每天上下班還有通勤車接送,和電廠職工一樣的待遇……”牧民卓瑪、萬措插話道。
維檢公司運營著271.5萬千瓦的光伏電站,占整個光伏產業園區超過60%的裝機容量。其中,總裝機容量50.5兆瓦為光伏扶貧項目。
維檢公司中心副主任宦興勝在談到光伏扶貧產業發展時,充滿了自豪。根據《海南州光伏扶貧項目收益管理使用工作的指導意見》,海南州村級光伏扶貧電站2018年8月26日開工建設,同年12月31日并網發電,是青海省集中建設的3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中最早實現并網發電的電站。
2017年12月29日,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關于下達“十三五”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計劃的通知》。海南州通過“飛地經濟”模式,在共和縣塔拉灘光電園區投資3.44億元,建成總裝機容量50.5兆瓦的5縣11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占地1515畝,帶動全州17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726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涂新彭介紹,今年為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村級光伏扶貧發電收益的80%用于貧困戶增收,20%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截至5月底,已累計發電1.2億千瓦時,總收益8892.75萬元,全州173個貧困村平均每村收益達51.4萬元,農牧民分紅可連續收益20年。
“通過發展光伏扶貧項目,村集體經濟‘破零’,推進了貧困群眾持續增收,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具有里程碑式意義?!蓖啃屡碚J為,通過扶貧產業發展解決貧困群眾及村集體長遠收益和收入,是“三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健康扶貧——
建立健康扶貧醫療救助綠色通道
在玉樹州藏醫院碰見前來做復查的貧困牧民巴德扎西時,他對現在的醫療政策贊不絕口:“冬天干農活時我摔斷了胳膊,住院花了1萬多元,住院時醫院也沒有讓我交押金,出院時我個人只出了1000多元,直接在醫院的結賬窗口就辦好了,方便又花錢少?!?/p>
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醫療服務半徑大,玉樹州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相對較弱。然而,“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貧困群眾的健康問題絕不能成為脫貧攻堅的“絆腳石”。
近年來,玉樹州以全面深化醫改為抓手,加強對全市公立醫療機構醫療費用的監測力度,州政府與縣(市)政府簽訂目標責任書,嚴格醫療控費考核,嚴格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繼續推行藥品“兩票制”、集中招標采購、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等制度及惠民政策。
治多縣立新鄉牧民索南班久患有肝血管瘤,過去每個月的治療花費在1500元左右。得益于玉樹州大力推進的醫療控費政策,索南班久的醫療費用下降到了每月600元,家庭經濟負擔明顯減輕。
玉樹州將農牧區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范圍,提升了重特大疾病救助水平,貧困人口參保率達100%,大病救治擴展到30種,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覆蓋率達100%。同時,建立健康扶貧醫療救助綠色通道,全面落實貧困人口就醫“六減免”政策和“先住院、后結算”“一站式服務”。
為使患者在省內各地享受國家統一的醫療救助,玉樹州政府還與青海省人民醫院、省慈善醫院、省第四人民醫院等五家省級醫療機構,州人民醫院、州藏醫院、州婦幼保健院三家州級醫療機構以及11家市縣級醫療機構簽訂了醫療救助定點協議,解決了過去醫療救助難,無統一定點醫療救助機構的問題。258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全部完成。全州共籌集城鄉醫療救助資金2533.86萬元,累計救助8545人次,支付醫療住院救助資金2025.9萬元,資金使用率達到79.95%。同時,加大對貧困家庭患有特重大疾病的救助力度,防止了農牧民群眾因病致貧,為贏取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以“院長+改革+團隊”的醫療援青模式成功促成玉樹州人民醫院創建全州首個三級醫院,全州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和疾病防控工作有序開展,惠及群眾40多萬人,極大滿足了玉樹百姓的健康需求。
案例:“扶貧車間”里的技藝傳承
7月4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扶貧產業園才角仁增的黑陶制作“扶貧車間”,二十多人圍坐在一起,用紅膠泥捏制形態各異的壇、罐、壺、香爐、酥油燈具等。
紅膠泥和黏土通過手工搗碎成末、篩選、拉坯、修整、晾曬、軋光、繪畫雕刻等工藝,采用獨特的“封罐熏煙滲碳”方法燒制,就會生成光亮耀眼、“黑如炭、硬如瓷”的藏黑陶。
在講述技藝的學習與成長中,才角仁增打心底感恩老師白瑪群加。白瑪群加說:“囊謙藏黑陶被世人所知,名氣越來越大啦!”
8年來,白瑪群加作為將藏黑陶帶出囊謙地區的“第一人”,讓囊謙藏黑陶從深山走向城市、走向世界。當初家庭式制作、“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藏黑陶,現在已經邁向“訂單式”制作。
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囊謙藏黑陶成為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中科技培訓項目的重點培訓內容,白瑪群加創辦的黑陶工藝廠舉辦多期三江源科技培訓及教育系統“陽光工程”培訓,累計培訓各類人員1340多人。其中,實現創業或固定就業的達170多人。
2019年,才角仁增制作藏黑陶500多件,凈利潤達到8萬元。“在我們合作社,成熟技工的月薪在4000元以上,新員工月薪最低為1500元?!笨h職業學校畢業的俄金才丁是才角仁增的外甥,現在在合作社負責市場營銷和翻譯。
“去年,我們工藝廠實現收入40多萬元,給前來學習藏黑陶技藝的農牧民發放工資20多萬元,讓30多名貧困戶增加了收入?!?/p>
最讓白瑪群加欣慰的是:“近10年來,我帶出的徒弟中,像才角仁增一樣的有30多個,已創辦藏黑陶制作合作社、小企業30多家。不少徒弟在帶動身邊牧民脫貧致富的同時,已成為藏黑陶技藝傳承大師,作品在近年來的國內外大賽中屢屢獲獎,成為囊謙、玉樹乃至三江源地區農牧民的驕傲和‘名片’。”
為了藏黑陶的非遺傳承和保護,白瑪群加已投資600多萬元收藏藏古陶780多件,他最大的心愿是建造一所青藏高原藏黑陶博物館,把一生的技藝和收藏貢獻給社會和國家,帶動更多的牧民脫貧增收致富。
手記:因地施策 持續發力
到2019年,青海玉樹州、海南州已有5201名牧民轉變身份成為管護員吃上了“生態飯”;在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全州5縣17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726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光伏扶貧電站每年可以得到持續穩定的分紅;在玉樹州,通過健康扶貧,13.76萬名貧困人口全部被納入了城鄉重點醫療救助保障范疇……落地生根的脫貧政策有效惠及三江源眾多牧民群眾。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如何進一步激發干部群眾的內生動力,如期實現目標?
要尊重群眾的意愿和首創精神?!皬娜罕娭衼?,到群眾中去”,基層群眾中隱藏著巨大的智慧力量。只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和能人的帶動作用,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就沒有過不了的坎。在脫貧攻堅實踐中,基層群眾闖出的脫貧路子、脫貧經驗、致富模式等,政府應積極鼓勵和褒揚,要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助力小康生活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要克服“等靠要”思想觀念。個別地區的少數干部和貧困群眾依賴思想嚴重,把“向上”要項目、資金、特殊政策當成脫貧和干事的“習慣”,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當成“救命稻草”,缺乏能動性和干事創業的擔當,把脫貧當成“一撥一轉”的“死任務”,思想觀念依舊“重復著昨天的故事”,不能適應新情況、新變化、新要求。要堅持“為民謀長遠”原則。當前,決勝脫貧已取得階段性勝利,但不能沾沾自喜。基層一線干部群眾在取得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要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因地施策,上項目、搞建設要考慮當地的長遠發展,克服脫貧中的“短期行為”。
要在后續政策支持上持續發力。青海玉樹州、海南州等地實現了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整體解決。但這些高海拔地區環境脆弱,地域遼闊、群眾居住分散、市場發育程度低。要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仍然需要國家層面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扶持、強化社會保障、扶貧資金投入等方面繼續給予支持,持續發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好風景,好產業,好日子——青海生態扶貧新探索觀察
近年來,青海省堅持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并重,發展生態旅游,保護生態環境,興辦特色產業,不斷探索開拓生態扶貧的新路子。[詳細] -
三江源頭重點貧困村的綠色脫貧之路
“達英村原來很多人家沒有電、更不要說通網了,現在搬遷至縣城的居民全部通了電和網,留在原址的79戶居民也覆蓋了太陽能、架上了電信通信網,這樣的日子是大家做夢也不敢想的?!眳侨A感嘆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