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的雕刻技藝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吐蕃時期(公元七世紀),作為一門純手工的雕刻技藝,當時雕刻產品生產量較少、價格昂貴,制作過程復雜而精密,雕刻出來的佛像和鐫刻的文字以其質量和獨具特色的風格延續成為了當時富貴家庭的珍藏品,讓雕刻技藝也成為了西藏老百姓心目中很崇拜的一門技術。”11月10日,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白朗縣瑪鄉土古村,記者見到了土古喜格傳統雕刻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果杰。

圖為土古喜格傳統雕刻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果杰 攝影:趙振宇
土古喜格傳統雕刻技藝代表著日喀則乃至全西藏雕刻最早興起的源頭。果杰告訴記者,他們家族的雕刻技藝,最早是從雕刻瑪尼石開始的。瑪尼石刻是藏族傳統石刻藝術,因鐫刻佛教六字真言(梵文音譯“瑪尼”)而得名。隨著時間的變遷,一代代掌握土古喜格傳統雕刻技藝的匠人們,從當地群眾生活和勞作之中獲取靈感,將雕刻材質從石頭拓展到木頭、動物骨頭上來,并經過一遍遍不斷地打磨,形成了今日我們所能看到的具有濃郁藏族特色的雕刻作品。這些雕塑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同時對于作品所在年代的宗教、社會、民俗等情況也具有研究價值。

圖為土古喜格傳統雕刻產品 攝影:趙振宇
土古喜格傳統雕刻技藝的傳承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果杰告訴記者,西藏民主改革以前,在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經營理念淡薄,交通工具落后等因素的影響下,這門雕刻技藝一度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國家對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和傳承的大力號召下,瀕臨滅絕的土古喜格傳統雕刻技藝重新回到了人們的生活里。除了國家對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土古喜格傳統雕刻的重興也離不開果杰這一代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
從事雕刻技藝已有33年的果杰,一邊堅守西藏傳統雕刻的純手工技藝的優點,一邊在內容上進行創新和創作。他以傳統手工為核心技術,以立體圓雕、鏤雕、浮雕作為主要技法,在西藏雕刻行業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由于其精湛的雕刻技藝,果杰長期與西藏博物館、布達拉宮等西藏文物保護和研究單位合作,共同完成石質文物為主的各種雕刻文物的修復工作。截至目前,果杰已幫助修復石雕文物132件,木雕文物44件,骨雕文物305件,這些修復文物對于了解西藏歷史、文化具有獨特意義。

圖為土古喜格傳統雕刻產品 攝影:趙振宇
2015年,為更好保護和傳承歷代相傳的這門雕刻技藝,果杰在土古村專門成立了白朗諾拉佛像雕刻廠并正式生產,并于2017年11月成立了西藏諾拉民族文化傳播責任有限公司。果杰以傳統雕刻的非遺傳統技藝資源,積極探索“非遺+就業+增收”文化扶貧模式,在土古村設立石雕、木雕、骨雕,擦擦技藝的非遺就業工坊,通過開展技能培訓,讓更多當地群眾和年輕大學生學習掌握手工雕刻技藝,將傳統技藝轉化為促農增收好渠道,既達到了傳承非遺文化目的,又為群眾找到了一項增收致富好技藝。近幾年內,果杰通過非遺就業工坊的形式讓26名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和2名大學生“不離鄉不離土”就近、就便就業,讓他們人均增收達7.2萬元左右。針對無勞力的脫貧家庭,采取無償分紅的方式,非遺就業工坊已向70名無勞力脫貧戶分紅45余萬元,幫助他們實現脫貧增收。在果杰的不斷努力下,他的“日喀則土古喜格傳統雕刻技藝非遺工坊”成為了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共同確定的66個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之一;在果杰的細心培養下,他的6名學徒于2023年獲得西藏自治區非遺傳承人稱號,兒子邊巴歐珠也成為了土古喜格傳統雕刻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

圖為土古喜格傳統雕刻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邊巴歐珠向記者介紹自己花費3個月雕磨的作品 攝影:趙振宇
“一件小小的石刻,大約需要1個匠人花費3個月的時間才能雕磨出來;一尊較大的佛像,甚至一個團隊花費3年的時間去打磨。”果杰的兒子邊巴歐珠告訴記者,他們所承接的訂單已排隊至明年,他們所雕刻的產品,不僅已走出西藏、走向港澳甚至已走向海外。這里的一切工藝、整個過程遠離現代機械,每一件作品都是用手工一刀一錘雕鑿刻而成,這不僅是民族傳統技藝的延續,更是代代匠人的精神接力。他們將民族記憶隱藏在了古老技藝之中,讓傳統手藝煥發新鮮活力,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中國西藏網 記者/趙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