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紅色旅游的熱潮,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2024年,瀘定縣旅游接待人數568萬人次,實現旅游接待收入61.5億元。而在今年的國慶、中秋期間,全縣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又實現了新的增長。

圖為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的瀘定橋橫跨大渡河 攝影:陳浩力
三橋跨古今
在瀘定縣內,一眼望去,三座不同時代的橋梁橫跨大渡河,默默訴說著歷史的變遷。
橫跨大渡河的不僅有瀘定橋,在其上游數百米,還有當年十八軍進藏時修建的川藏公路大渡河懸索橋;再往上數公里,更有近年建成的雅康高速公路興康特大橋。三座橋,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三個不同的時代,卻在這一刻交匯于同一空間。

圖為游客正在瀘定橋上打卡拍照 攝影:王妍丹
瀘定橋,這座始建于康熙年間的鐵索橋,正是當年22名紅軍勇士迎著槍林彈雨,匍匐攀爬過冰冷的鐵索,在這里創造了“飛奪瀘定橋”的奇跡。
沿著大渡河,多少的故事曾被滾滾江水所見證。川藏公路大渡河懸索橋,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筑路進藏的艱辛。而如同紅色巨龍橫跨在兩座青山之間的興康特大橋,則彰顯著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成就。
一座座橋,不僅是簡單的交通工具,更成為歷史書中的厚重記憶,記錄著這片土地的深沉底蘊和發展蛻變。

圖為從瀘定橋的鐵索往下望去是大渡河的碧波漣漪 攝影:王妍丹
VR賦能:重回1935
在瀘定橋東頭,一座面積達1000余平方米的科技場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紅色文化的傳承模式。作為國內首個以“飛奪瀘定橋”歷史事件為主題的紅色科技文旅綜合體,它構建的“歷史場景數字化復原+文創消費鏈延伸”雙輪驅動模式,正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前來“打卡”。
戴上VR眼鏡的那一刻,大渡河的湍流聲和心臟的跳動聲在耳邊響起,游客們就“成為”了90年前那場戰役的親歷者。

圖為位于瀘定橋東頭的“渡河紀-飛奪瀘定橋全感體驗空間”內部 攝影:陳浩力
進入VR的視角,視線所及,不再是明亮的展廳,而是1935年5月29日凌晨的瀘定橋。槍聲、風聲、水流聲、吶喊聲交織在耳邊,鐵索在腳下搖晃。紅軍日行240里的壯舉,通過腳下快速掠過的森林草甸而有了實感。在虛擬空間里,甚至感受到橋面晃動與大渡河面的寒風。

圖為記者正在現場體驗VR空間的“飛奪瀘定橋” 攝影:陳浩力
當虛擬身體匍匐在冰冷鐵索上前進,對面是敵人密集的火力,那一刻,體驗者本能產生了恐懼。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紅軍是怎樣的英勇無畏。半小時左右的沉浸式體驗,將歷史書本上的描述變為了可感知的現實。
“游客們體驗之后最深的感觸是,和平來之不易。很多人都是哭著出來的,心疼我們英勇的紅軍。”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很多人都是回到現實后,久久不能平靜。

圖為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內部的紅軍夜行軍的模型場景 攝影:王妍丹
而甘孜州瀘定縣的紅色文旅創新不止于VR體驗。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AR技術重現著“二十二勇士”沖鋒的瞬間。大型舞臺劇《飛奪瀘定橋》則通過聲光電特效,讓游客身臨其境。
這種“可聽、可看、可感”的紅色文化傳播體系,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科技,正在讓厚重的歷史成為一段段可感知、可共情的沉浸式旅程。(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妍丹 陳浩力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