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米福堂(1906—1976),出生于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其一生歷經磨難,卻始終堅定地追求光明與進步。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正確的人生道路,全心全意為國家和人民服務,幾乎奉獻了畢生的力量,為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虔誠迎送,護衛班禪返藏
1951年12月末,在毛主席、黨中央、中央人民政府的關懷下,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率行轅抵達青海香日德,擬自此啟程返藏,執行《十七條協議》所定事項。米福堂依據此前計晉美等人傳達的中央指示——命其負責迎送班禪返藏事宜,提前于曲麻萊境內丹巴日舊山至七渡口轄段,按七馬站(每站約35至50公里)間距設立接待站,每站委任一名百戶長統籌人力、物資等保障工作。年末,米福堂復遣長子旺斗昂布率日沙江洛、尕青公保、然洛等三十余人赴香日德迎接。

圖為1952年,米福堂精心組織力量,幫助十世班禪和護送部隊在通天河七渡口渡過長江
1952年1月初,班禪大師及護送隊伍抵達米福堂所設首站阿蘭昂措(今都蘭縣阿拉克湖,海拔4100米,時屬曲麻萊轄區),于冰封湖畔度過元旦。月末,隊伍翻越丹巴日舊山進入黃河源區,在佐姆牙隆休整數日,并于雪山環抱、冰河縱橫的荒野迎來辛卯年春節。雖值嚴寒凜冽,大師以其高昂興致與樂觀精神鼓舞全體隨行人員。彼時大師命名此地為“黃河源灘”,依藏族崇敬野牦牛之俗,遣隨員收集散落四野的數百架野牛頭骨,堆砌塔形拉則,舉行盛大祭祀儀式。大師結跏趺坐于母親河源頭,誦吉祥頌詞,祈愿國運昌隆、民族團結、民生安樂。此地遂得名“雅果拉則”(意為牛頭祭壇)。
2月初,班禪行轅抵色吾溝設置局駐地。米福堂率數百信眾恭迎。大師駐蹕于霍什塔山腳三日,遠近民眾爭相覲見。其間大師多次造訪米福堂宅邸,勉勵其忠誠服務黨和人民,臨別賜予黃緞上衣及自穿皮夾克一件。大師專赴賽安松多河拉麻寺舉辦法事,為數百信眾摸頂賜福。嗣后,米福堂倡議各寺每年此時齊聚河拉麻寺誦經,遂成定例。隨行文工團獻演豐富節目,三弦、二胡與快書、口弦之聲回響千年江源,播撒現代文明春風。
之后,米福堂組織人力馬匹,分段護送班禪一行至長江七渡口,復遣珊巴東周等二十余人護駕渡江,直抵西藏那曲,圓滿完成了使命。

圖為1957年,十世班禪贈送給米福堂的宗喀巴佛像
1957年中,米福堂攜親眷返日喀則故里省親,期間在七弟聶倉洛桑格勒(時任扎什倫布寺德慶頗章管家)陪同下,拜會十世班禪大師,受到大師熱情接見,囑其全力維護民族團結、貫徹國家政策,堅決反對民族分裂主義。臨別時大師贈送給米福堂宗喀巴佛像,并說:“若有緣,我們日后再相見,以此為記?!贝朔瑸槊赘L米詈笠淮沃]見班禪。

圖為1985年,米福堂次子、玉樹州政協副主席米扎西和五子、四川石渠縣巴若寺巴若赤甘在北京拜謁十世班禪大師時,大師所贈鋼筆
同心同德,建設河源首縣
1952年6月,中共青海省委正式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曲麻萊工作委員會”,直屬省委領導,由山西“老八路”陳自強出任工委書記。經過充足準備,8月31日,61名工委干部與50名警察從西寧啟程,向著遙遠的江河源頭進發。臨行前,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景生明代表省委向陳自強交代任務,強調:“你們到曲麻萊,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在那里站住腳。”最后三個字講得很重。景生明特地向陳自強介紹了布久總頭人米福堂的基本情況,叮囑到曲麻萊后要立即與米福堂取得聯系,重點做好米福堂的工作,搞好與他的關系,發揮他在這一地區的威望,盡快建設人民政權。
工委乘車來到都蘭縣察汗烏蘇,因前方沒有公路,要騎馬前行。為了讓工委干警適應高原,熟悉馬性,學會安營扎帳和野炊技能,學習掌握黨的民族政策,工委決定在察汗烏蘇休整訓練20多天。期間,先期前來報信聯絡的色日牛洛、日沙江洛找到陳自強,說米福堂急切盼望工委早日到達曲麻萊。這是工委第一次與曲麻萊的牧民接觸,相互都感到很親切。牛洛還向工委詳細反映了丹巴日舊山南麓到黃河源頭路段的匪情,工委為此加強了軍事練兵與部署。
國慶節后,陳自強以米福堂派來的牧民做向導,率工委全體干部干警,在騎兵支隊的護送下,向西南進入崇山峻嶺之中。10月9日,隊伍剛剛翻過丹巴日舊山,迎面遭到土匪襲擊。戰士們沉著勇敢,迅速投入戰斗,很快擊潰了匪軍。夜幕降臨,部隊來到了阿蘭昂措湖邊安營扎寨。附近的曲麻萊多倉部落頭人角吾圖江受米福堂委托,帶著部分部落武裝和牧民群眾來到營地,向工委領導敬獻哈達,表示熱烈歡迎和護衛之意。而后,旺斗昂布和珊巴東周帶著米福堂組織的牧民護衛隊趕到,使工委的隊伍愈加壯大。10月13日,工委到達了黃河源頭——約古宗列盆地。騎兵支隊完成護送任務,返回察汗烏蘇,接下來的護送任務就交給牧民護衛隊和干警們共同承擔。

圖為1953年10月,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川甘青各民族參觀團成員,米福堂在二排左起第16位
1952年10月21日,陽光照耀下的色吾河畔,米福堂與數百名牧民群眾一起,穿著節日盛裝,高舉著藏漢雙語同框書寫的“在毛主席的旗幟下勝利前進”大紅橫幅,隆重歡迎工委的到來。到處是穿戴民族節日盛裝的姑娘和頭戴紅纓冠的小伙子高歌歡舞,表達了曲麻萊人對黨和人民政府的擁護愛戴之情,表現出對工委的誠摯歡迎。歡迎儀式之隆重,是草原上從沒有過的,工委全體干部與戰士深受鼓舞,同時也為工委順利開展工作打下了飽含溫度的堅實基礎。
歡迎的人群中,陳自強一眼就認出了身材挺拔、神情和善又不失威嚴的米福堂。雙方張開雙臂互迎過來,互獻哈達,親切交談,熱情問候,大家一起幫助工委安營扎寨。事先,米福堂多次勘察地形,在自家附近,色吾河南岸、霍什塔山腳下一處臺地上選定了工委駐址。自此近30年,這里一直是曲麻萊縣縣治所在地。
第二天一大早,陳自強偕工委全體委員到隔河相望的米福堂家回訪。米福堂家中僅有一大一小兩頂牛毛帳篷,為數不多的牛羊散落在周邊吃草,自從1931年米福堂來到布久部落,就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到為曲麻萊謀求福祉,自己的生計和家人倒是很少顧得上。米福堂在大帳中接待了工委領導,雙方交談得很親切很融洽,從家庭生活談到國家形勢,從牧業談到農業,從曲麻萊談到內地大城市,從工委進駐色吾溝談到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從日出東山談到暮色蒼茫,大家共同對未來充滿著美好的憧憬。初次深談,米福堂給陳自強留下了“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但表現出胸懷坦蕩、落落大方,給人一種見多識廣,頭腦靈活,易于接受新事物,且平易近人”的感覺。米福堂再三表示愿意接受黨的領導,服從黨的決定,按照黨的政策規定辦事,一心一意跟著黨走。工委的領導們被米福堂鮮明確定的態度所感染,高興地勉勵他要放下顧慮,一起做好曲麻萊方方面面的工作。

圖為1959年10月,米福堂(前排右二)當選玉樹州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委員
米福堂向工委詳盡介紹了曲麻萊的情況。工委依此研究確定了一個時期“由上而下,慎重穩進”的工作任務。主要有:以各部落百戶、百長、頭人及活佛為主要對象,廣泛深入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講清工委進駐曲麻萊的目的,化解各方顧慮;深入開展社會調查,盡快掌握社情民意,組建基層骨干隊伍。當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牲畜瘟疫正在草原上肆虐,人畜病倒得很多。工委決定立即派出人醫獸醫逐戶、逐畜群治療人畜疾病,做到不漏掉一頂帳篷,不放棄一個畜群,以解除群眾的生活困難和疾病痛苦。同時,組織發放扶貧無息貸款,盡快恢復生產。工委領導當著米福堂面,要求全體干部務必身體力行、言行一致,做到不說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話,不做不利于民族團結的事,一切從團結愿望出發,把根深深扎在曲麻萊這片熱土上。陳自強以身作則,號召全體漢族干部要立即掀起學習藏語文的熱潮,盡快掌握基本用語,以便直接同牧民群眾言語交流,融入當地社會。米福堂雙手合十,感謝毛主席的恩情,從心底里佩服這些從遙遠的異鄉趕來幫助曲麻萊建設的親人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
很快,草原上第一次有了帳篷醫院、獸醫站、藏漢帳篷小學……為了打消廣大牧民群眾的疑慮,改變千百年主要靠念經祛除病魔的舊傳統,米福堂讓各部落頭人帶頭領著親戚、家屬到醫院求診,送自己的孩子到學校上學。他還在工委的支持下,說服牧民群眾,選送了一批牧民子女到西北民族公學、湟源牧校和西寧民族中學學習深造。漸漸地,草原上曼巴戛尼(親人醫生)、格干扎西(吉祥老師)的美名傳播開來,人們開始了解了黨的宗旨,明白了只有跟著共產黨走,曲麻萊才會擁有美好明天的道理。

圖為米福堂全家福(1962年),前排左三為米福堂,左二為夫人布莎西拉措(布莎瓊萊之妹,為布莎瓊萊去世后續娶),左四為長子旺斗昂布,后排左一為五子土登嘉措,左二為次子米扎西,左三為長女德慶,左四為三子久甫。
此后一年,工委與米福堂反復磋商、精誠合作,萬事俱備,開始著手籌建曲麻萊人民政權。1953年10月24日,曲麻萊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代表中除部落頭人和活佛外,還有貧苦牧民和婦女代表,一石激起千層浪,窮人同富人、活佛坐在一起商談國家大事,女人與男人平等議論曲麻萊的大政方針,江河源頭從此換了新模樣。會議經過反復協商討論,代表們用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米福堂為曲麻萊縣縣長,陳自強和拉秀公吉2人為副縣長,并選舉產生縣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委員21人,曲麻萊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了,各族兒女真正實現了當家做主,攜手共創新的天地。多年以后,陳自強在回憶這段光輝歲月時,深情表示,曲麻萊能夠順利建政,“總頭人米福堂的作用是一個重要原因。他一直表現積極,靠攏黨,支持并參與政府的工作。他對全國形勢認識十分清楚,常說只有依靠共產黨,曲麻萊才會有出路。”
同年年底,中共青海省委決定將省直屬的曲麻萊縣劃歸玉樹藏族自治區(1955年改設自治州)管轄。在隨即召開的玉樹藏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米福堂又當選為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1955年6月,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米福堂當選為自治州政府副州長,同時任省政協委員,政協玉樹州第二屆委員會常委。直至1960年8月,米福堂一直兼任曲麻萊縣縣長。為加快曲麻萊現代畜牧業改革,米福堂積極響應號召,率先把自家的馬牛羊悉數上交給國家,建立了曲麻萊第一個公私合營牧場,在當時影響很大。1964年,米福堂光榮地當選為全國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6年6月8日,米福堂病逝于玉樹結古,享年70歲。
在70年的人生里,米福堂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從出世到入世,遍識人間疾苦,愛國之心卻始終如一。在黨的領導下,他在曲麻萊地區成功建立人民政權、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青春到暮年,他把一腔熱血,奉獻在他熱愛的土地上、他傾情的事業中。他的傳奇,將永遠銘記于江河源頭的歷史豐碑之上。(中國西藏網 文/程頤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