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西藏的科普工作始于西藏和平解放后,從最初僅在城鎮設立簡易科普宣傳欄,到今天建成覆蓋全區、功能完備的科普設施體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近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公民科學素質實現了從“極低水平”到“快速躍升”的歷史性突破,成為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10月20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西藏自治區科協介紹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以來公民科學素質提升成就并回答記者提問。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 攝影:趙振宇
建成了覆蓋全域的科普基礎設施網絡。目前,西藏已建成1座自治區自然科學博物館,西藏全區流動科技館展品共14套,實現地市全覆蓋;農村中小學科技館300余座,實現了縣域全覆蓋;科普大篷車86輛,實現區、市、縣科協系統全覆蓋;建成4個智慧科普社區、3個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基本建成了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中小學科技館、社區科技館為主體的現代科普場館服務體系,特別是在邊境地區和基層鄉縣,科普設施已實現全覆蓋,21個邊境縣的164所小學科技館將于2025年全部建成,有效打通了科普服務“最后一公里”。
公民科學素質實現跨越式提升。西藏自治區成立之初,西藏公民科學素質基礎極為薄弱。經過60年不懈努力,尤其是新時代以來的系統推進,西藏全區公民科學素質比例從2010年的0.10%提升至2023年的7.60%,增幅超過75倍。其中,18—39歲青少年和農牧民群體科學素質水平顯著提高,全社會“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氛圍日益濃厚。

圖為西藏自治區自然科學博物館 攝影:趙振宇
構建了精準服務的重點人群科普體系。針對西藏多民族、多語言特點,開發了藏漢雙語科普讀物40余種、科普掛圖1萬余套,《西藏科技報》覆蓋全區所有鄉鎮,與西藏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的《科普西藏》電視欄目年播52期、廣播欄目年播160期,確??茖W知識“聽得懂、用得上”。面向青少年,組織“天宮課堂”“高??茖W營”“科技創新大賽”等品牌活動,參與師生超過5萬人次;面向農牧民,開展各類技術培訓,僅“十四五”期間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超100場,培訓人員超20萬人次,助力鄉村振興與增收致富;面向僧尼、老年人、干部職工等群體,持續開展健康講座、科普進寺廟等活動,實現科普服務人群全覆蓋。對邊境地區群眾特別是邊境地區的青少年,突出“固邊興邊+科學啟蒙”雙導向。在邊境地區實施“強邊固邊科普行動”,為164所邊境小學科技館配備科普設施;組織5批300多名邊境地區學生赴北京參加“同心結”科普研學,讓邊境青少年“看世界、學科學、愛祖國”;同時,在邊境鄉村建設“農村書屋”“智慧科普社區”,開展水資源保護、防災減災等科普宣傳活動,“十四五”期間,組織科普大篷車巡展活動100余場次,覆蓋所有邊境縣,邊境學生、群眾、僧尼等2萬余人參與活動。
構建了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機制。西藏自治區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科普工作,加大了科普投入力度,西藏自治區各行業部門、單位和各地市、縣區采取多項措施保證科普經費落實,有力保障了科普工作開展。目前,西藏已創建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5個、自治區級科普教育基地39個,創建科普寺廟活動站26個、科普宣傳長廊7個,建立并獎補農牧區科普示范基地150個、科普示范社區46個,凝聚起推動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的強大合力。(中國西藏網 記者/趙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