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金秋的雪域高原,碩果累累,青稞飄香。10月17日,中國西藏信息中心與西藏自治區黨委黨校(行政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實踐偉力”西藏篇章研討會暨《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研究》新書發布會在拉薩舉行。會議旨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西藏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梳理總結“十四五”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和經驗,為“十五五”規劃制定建言獻策、凝聚共識。

圖為會議現場 攝影:龍真多吉
與會代表認為,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西藏工作,深情關懷西藏各族干部群眾,這是鐫刻在雪域兒女記憶中的歷史榮耀,是中國式現代化在西藏蓬勃推進的時代注腳。此次研討會不僅是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重要學術活動,更是深化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理論研究、推動成果轉化的重要契機。值此重要歷史節點,全面回顧自治區成立6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在穩定、發展、生態、強邊等領域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入研討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科學展望“十五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建設的路徑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為《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研究》新書 攝影:龍真多吉
與會代表認為,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西藏高質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行動指南,是西藏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彰顯了強大的實踐偉力,引領推動西藏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取得歷史性成就。著眼于維護社會穩定,西藏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開展反分裂斗爭,深化共同體意識教育,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大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西藏圍繞群眾增收致富,大力推進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特色文旅產業,城鄉居民收入增速五年位居全國前列。著眼于生態保護,西藏通過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將50.6%的區域納入最嚴格保護范圍,同時推進生態修復工程,“兩江四河”造林使森林覆蓋率提升至12.31%,環境質量世界領先。著眼于強邊固防,西藏大力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加強邊境小康村建設,實現基礎設施更新全覆蓋。當前,西藏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睦、人民安居樂業,欣欣向榮,生機勃勃,西藏已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各族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圖為會議現場 攝影:龍真多吉
與會代表認為,西藏自治區黨委黨校(行政學院)作為干部培養的主陣地,同時作為西藏哲學社會科學界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研究闡釋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研究》一書是西藏自治區黨委黨校(行政學院)研究的重要成果,對于社會各界學習宣傳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具有重要借鑒作用。學界評價,該書具有鮮明的系統性,體系化梳理和研究了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十個必須”內容。吸收和借鑒了已有的“條塊化”成果,實現了新突破;該書還具有鮮明的針對性,按照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結構,在交互闡釋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重要論述的過程中,呈現了新時代黨的西藏工作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樣態和生動畫卷。該書將治藏方略置于新時代治邊穩藏場景中立體闡釋,用數據案例印證成就,以經驗總結指引方向,彰顯了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實踐及其歷史成就,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圖為新書揭幕儀式 攝影:龍真多吉
與會代表認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如何完成好“十四五”工作,編制好“十五五”規劃,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部署上來,深化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研究闡釋,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細化“五史教育”,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使用,大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系統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提升宗教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三個意識”教育,大力培養愛國愛教高素質僧才,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立足西藏實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群眾所思所盼,持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著力講好西藏故事,推動媒體融合,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提升宣傳輿論引導質效。要著力加強黨的建設,完善黨校培養體系,弘揚老西藏精神,大力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積極為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新篇章貢獻力量。

圖為與會人員合影留念 攝影:龍真多吉
來自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統戰部、黨史研究室, 西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廳, 西藏自治區社科院、西藏自治區黨委黨校(行政學院)、西藏社會主義學院、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西藏藏醫藥大學、西藏農牧大學、西藏佛學院(藏學研究中心)、西藏日報社、西藏自治區延安精神研究會、《新西藏》雜志社等相關單位、研究機構和高校等30位領導和專家學者,以及西藏自治區黨委黨校教師和學員代表共計110余人與會。(中國西藏網 記者/龍真多吉 夏炎 實習記者/馮奕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