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9月23日,西藏自治區“慶農業豐收 享美好生活”記者見面會在拉薩市林周縣強嘎鎮典沖村的農田中舉行,發言人介紹了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三農”事業發展相關情況。

圖為西藏自治區“慶農業豐收 享美好生活”記者見面會現場 攝影:賈華加
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西藏徹底擺脫了落后貧困的面貌,實現了從貧窮走向富裕的偉大跨越,農牧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為西藏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農牧業生產能力顯著增強。60年來,在黨的富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堅持穩糧、興牧、強特色,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優良品種、發展設施農牧業、加強科技服務、推廣應用農機具,生產方式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農牧業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024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247億元,比1965年增長105倍;糧食產量自2015年歷史性突破100萬噸之后,連續十年穩定在100萬噸以上,2024年達112.9萬噸,比1965年增長2.9倍;肉奶產量101.12萬噸,比1978年有統計數據以來增長6.2倍;蔬菜產量96.5萬噸,主要城鎮旺季蔬菜自給率達85%。

圖為金黃的麥穗在微風中搖曳 攝影:賈華加
農牧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西藏曾是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黨中央高度重視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改善,自治區成立后實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發展生產、改善民生、治理貧困、促進增收,2019年西藏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西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第一個萬元用了52年時間,第二個萬元僅用了7年時間。
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加快推進。長期以來,西藏的農牧業生產經營主體單一,主要以家庭經營為主,農畜產品加工能力弱,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自治區成立后,農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逐步由一產向二產、三產延伸,不斷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變為產品優勢、產業優勢。截至2024年,市級以上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7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1.08萬家,家庭農牧場0.6萬家。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435個,打造各級區域公用品牌20個,“西藏青稞”“工布江達藏豬”“崗巴羊”入圍中國農業品牌精品品牌培育計劃,西藏農業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2024年全區農畜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87.73億元。
農牧業綠色發展成效顯著。為維護好西藏良好的生態環境,自2011年起西藏全面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通過加大人工飼草基地建設和房前屋后種草力度,天然草場放牧壓力得到緩解。2023年全區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48.07%,較2015年提高了近6個百分點。通過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綜合利用等綠色生產方式,實現了農牧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促進了農牧業可持續發展。2024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8%,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在93%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在97%以上,廢棄農膜回收率達到89%。

圖為現代化的農機設備 攝影:賈華加
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西藏自治區成立初期,農牧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缺失,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困難,難以滿足農牧業發展需求。中央根據西藏建設的需求,作出了向西藏支援干部和科技人員的決定,選派優秀科技人員進藏工作,推動農牧業科技含量逐漸提高,農牧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科研機構逐步發展壯大。目前,西藏已建成685個鄉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實現全區鄉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全覆蓋,育成78個青稞新品種和4個畜禽新品種。近年來,全區每年超過5000名科技人員下鄉推廣成熟適用技術30余項,2024年青稞和牲畜良種覆蓋率分別達94%和50%。
農牧區改革不斷深化。民主改革開創了西藏發展新紀元,20萬農戶約80萬翻身農奴分到了280萬畝耕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實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農牧業從此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對西藏先后施行了免征農業稅、“三個長期不變”等一系列農業優惠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牧民生產積極性。進入新時代后,西藏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等改革工作,得到群眾擁護和認可。
鄉村建設穩步推進。西藏自治區成立初期,農牧區基礎設施薄弱,“飲水難、用電難、行路難、通信難”問題十分突出,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艱苦。黨中央、國務院持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堅持“塑形”與“鑄魂”相結合,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改善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從水桶到水管、從油燈到電燈、從土路到油路、從氈房到樓房的巨大改變。截至2024年,建成445萬畝高標準農田,占耕地總面積的67%,耕地灌溉面積達425萬畝,累計建設1000個高原和美鄉村,農村戶廁普及率、人畜分離率分別達到80%、90%以上。

圖為林周縣金色秋天 攝影:賈華加
鄉村治理能力不斷提升。隨著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翻身農奴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鄉村治理模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逐步建立以農牧民為主體的基層政權組織,農牧民開始參與鄉村事務管理和決策,鄉村治理走向民主化、法治化。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鄉村治理進入全面深化階段,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以樹立農牧民新風貌行動和推廣“積分制”為抓手,以高原和美鄉村建設、“客寢廚”分設為依托,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斷擴點拓面、提質增效。目前,全區樹立農牧民新風貌行動拓展到5255個村(居),4662個村(居)運用“積分制”,連續舉辦8屆中國農民豐收節西藏分會場慶祝活動,實現文明新風潤雪域、人居環境煥新顏。
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來,“三農”工作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在西藏的生動體現,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成功實踐的真實寫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西藏各族人民不懈奮斗的結果。新時代新征程,西藏自治區將不斷推動“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續寫“三農”事業新篇章,為實現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中國西藏網 記者/賈華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