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藏拉薩市曲水縣曲水鎮茶巴朗村黨委書記其加的院子,花草繁茂、干凈整潔,幾只雪白的小狗正歡快地搖著尾巴跑來跑去。面前的兩層藏式小樓寬敞明亮,裝修精美,家電齊全,陽光棚上安裝著電動的拉簾。門側建有洗漱間,干濕分離,還有大大的浴缸。
圖為茶巴朗村黨委書記其加在自家屋前 攝影:王茜
“舊西藏是什么樣的場景我沒有見過,但是我小時候家里的條件很差,吃的也不夠,穿的也不夠。”坐在客廳里,其加回憶著童年的生活感慨說道,“氆氌織造的褲子,沒有內襯,十分粗糙。家里的房子很小,大家擠在一起睡覺,很不方便。夏天下雨的話,屋外路上泥水遍地,還有很多牲畜的糞便混在積水中。晚上整個村落都是黑乎乎的,沒有電,用的是清油的油燈……以前我們到水渠里面打水,還有打井的,夏天下雨后水會變污濁,冬天還會結冰。現在好啦!每家每戶都通了電,自來水也通了,政策越來越好,‘美麗鄉村’(的成果)我們是真正享受到了。”
圖為其加家院中花叢 攝影:王茜
位于雅魯藏布江北岸的茶巴朗村,青山環繞、交通便利,距離拉薩市車程不足一小時,2023年3月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同年7月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在其加書記心中,多年來,自己的家鄉從貧窮到富裕,從泥水遍地到美麗整潔,是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
我們喝著其加的女兒倒的熱騰騰的甜茶,聽其加打開話匣子:“我們小時候,太困難了!糌粑配上酥油茶就是最好的,基本上沒有蔬菜,更沒有肉。偶爾吃上一次就是解解饞。在村里買東西并不方便,公社里也只有油、鹽和白糖等基本日用品。那時候的318沿線都是石子路、土路,車子不多,貨物運輸不方便。哪像現在,村里就有超市,想買什么就能買到什么,什么蔬菜都有,我們的午飯都要炒幾個菜。哈哈,肉隨時買回來,吃不完就凍到冰箱里慢慢吃。”他爽朗地笑著。
圖為其加家的客廳 攝影:王茜
“這樣的變化,早些時候都是想不到的。大家都忙著干農活,自己吃也不夠,收入也不夠。改革開放以前,村里連手扶拖拉機都沒有,農活都是靠牛靠人力——用鐮刀收割,堆成垛在田里,然后再搬運,路也不好走。如今村里添置了大型播種機、收割機,再也不用所有人都留在田里干活,以前一個月的農活現在一周就能干完。大家空余時間多了,可以去打工。曾經我們需要到拉薩、日喀則去打工,掙得不多,一天下來只有三塊五塊的,但是來回路費和在外生活費用花銷不小。這幾年,先不說我們打工掙得多了,就說我們再也不用跑很遠去打工,就很讓人高興了。前幾年有拉日鐵路的工程,這幾年有南北山綠化工程,都在村里招工,一天能掙250塊,有的能拿到六七百元。老百姓收入高了,生活越來越好,買東西都感覺不貴了。以前包包里連十幾元錢都沒有,現在我的孫子要零花錢,最少的話給10塊,有時候也會50塊。這些事,我小時候想都不敢想。”
從沒有蔬菜吃到飲食豐盛,從夏天雨后滿是泥濘的小路到如今平坦整潔的水泥路直通到家門口,從手工耕種到如今農業機械化發展……村民的生活變得富裕安穩,生產便捷高效,隨之而來的是村里的文娛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大家的精神需求也有了變化。
圖為鄉村田里成熟的青稞 攝影:王茜
正值村里的望果節期間,其加說:“村里老百姓以前過望果節太忙了,搞活動用一兩天都覺得時間太長,耽誤干活兒。現在條件好了,今年我們用5天時間辦望果節活動,2天賽馬,3天表演藏戲和唱歌跳舞等活動。卻還有老百姓不滿意,說‘5天時間太短了,再安排一天吧’。”
幾十年間,變化的不只是人們的生活,還有越來越多人重視教育,越來越多人體驗到優質醫療,還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群眾對于家鄉建設的熱情……其加只恨自己的普通話水平不夠,邊跟我們比劃地說著,邊急切地望向縣里跟來做翻譯的小伙子,請他代為轉達。
“我有三個孩子,兩個考上了公務員,一個留在身邊跟著我一起生活,因為當初她不想繼續上學,非要留在家里種地,被我罵了幾次,但是她說‘爸爸媽媽生活上也幫個忙吧’,我又不好說什么了。我想讓他們都讀書,都能出去工作。我小時候,家里因為只有媽媽一個人做農活太辛苦,就早早輟學在家幫忙。當時周圍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政府讓去上學,大家伙兒很多因為家里困難,不想上學都去打工賺錢。我十幾個同學好像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考上了公務員。現在西藏實行教育‘三包’政策,小孩們都能去上學,而且家里什么都不用管。”談起家里的生活、村里的變化,其加自然而然說起了老百姓們越來越關注的教育和醫療來。“不只是教育,我們村現在醫保參保率達到了100%,以前老人說不用交醫保,生怕浪費家里的錢。現在好了,村里的老人都知道醫療保險要交,因為交了之后看病又便宜又方便。”
圖為茶巴朗村衛生室里,醫生在錄入村民的體檢數據 攝影:王茜
在翻譯的解說下,我們也了解到作為一名基層干部,其加書記的自豪和對未來的期盼。
要說這些年的收獲,其加認為,自己體會最深的除了看到鄉親們生活蒸蒸日上,還有自己在工作中獲得群眾的支持,為人民服務的積極性更高了。“因為以前要去打工,需要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一有空閑我就學。后來我們村里有縣里的下沉干部,還有招錄的大學生、鄉村振興專干,他們和村兩委結成一對一的學習幫扶,我平時就跟這些‘小老師’學習。所以我藏文讀寫都沒有問題,漢語也會一些,都能聽得懂,但寫字還是不太好。”其加說,“2002年村里選舉,可能因為我口才不錯,人也比較熱情,村民推選村主任時,我得票最多。但當時我并不想當主任,覺得自己經驗不足,無法管理兩千多人的村子,壓力很大。推辭后,我先后當過團委書記、民兵隊長、村委會副主任等,工作經驗越來越豐富,在2011年,我再次被推選為村委會主任,這次我不怕了,也覺得自己有能力為大家做點事情。”
“2006年開始,我們村的房屋建設和補貼政策得到了大幅提升。在2021年美麗鄉村項目開始后,新建戶1至4人的每戶120平,有一萬六千多元的補貼,150平、180平的補貼依次增加。”說到村里的情況,其加的自豪地語氣溢于言表。“過去,村里主要依靠農業,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各種工程項目的增多,不僅村里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收入來源的渠道也越拓越寬,村集體經濟的收入也越來越多。”
圖為茶巴朗村農田一景 攝影:王茜
對于未來,其加有個愿望。他希望將家鄉打造成鄉村文旅融合的景區,吸引更多年輕人到村莊就業和旅游,要“讓城里人也羨慕我們村里的生活”。(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茜 馮重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