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9月11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阿里地區行政公署介紹阿里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奮力建設雪域高原的“西部明珠”的相關情況。
近年來,阿里地區明確“一城引領、兩縣驅動、多點支撐、全域聯動”空間布局,確定“兩地一樞紐一品牌”戰略目標,即把阿里地區打造成為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設成為連疆通藏跨境游主要樞紐城市,打響“藏西秘境·天上阿里”文旅品牌。制發《阿里地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編制《阿里地區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前瞻布局“十五五”文旅發展“戰略圖譜”,搭建“規劃設計定框架、專項方案強牽引、獎勵措施激活力”的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四梁八柱”。狠抓五個方面重點工作,激活文旅發展新動能。

圖為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發布會現場 攝影:趙振宇
一是推進文化鑄魂工程。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2025年以來,開展文化惠民活動1694場次,惠及群眾34.66萬人次,“書香阿里”服務人次同比增長184.2%。創作《石榴籽》《眾心如城》等18部關于民族團結、興邊固邊題材的文藝作品。原創劇《果沃情》亮相央視春晚并入選第三屆中國舞蹈優秀作品集萃。《緣起象雄·古格遺風》申報國家藝術基金并入圍第14屆中國藝術節和第18屆文華劇目獎評選。措勤縣扎日南木錯“四季村晚”入選全國示范案例。阿里地區代表隊先后榮獲2025年中國健身鍋莊舞大賽一等獎、自治區“七一”歌詠比賽第一名。《百川歸海·人民至上》革命文物專題展走進阿里,不斷構筑中華民族精神高地。
二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制發《阿里地區文物保護暫行管理辦法》等3項制度,出臺《阿里地區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健全地縣鄉三級文物保護責任體系和常態化文物巡查機制,優秀文物保護做法在《中國文物報》刊發。古格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國家立項,保護規劃獲國家批準(其中4個項目獲國家文物局批復)。建成非遺數字化檔案217項、認定非遺傳承人118人,申報第七批自治區級非遺項目101項,對44名地區級非遺傳承人給予資金扶持,培育改則森郭服裝裁縫店等8家非遺工坊,舉辦“非遺正青春”主題活動8場次,“非遺+直播”“非遺+文創”亮相首屆西藏非遺周。

資料圖:改則森郭服裝裁縫店 圖片來源:阿里融媒體中心
三是強化旅游服務保障。編制《阿里地區旅游服務標準體系》《阿里地區國省道沿線、加油站、旅游重點城鎮和旅游景區景點廁所整治提升行動方案》,完善重點景區自駕車旅居車營地功能,提升旅游廁所建設管理水平,優化邊防證辦理,縮減檢查站通行時間,高效處理旅游投訴,游客滿意指數持續提升。
四是精塑特色文旅品牌。有序推動岡仁波齊—瑪旁雍錯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工作。古格文化遺址公園、班公湖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啟動霞義溝創建國家3A級景區工作。普蘭、札達旅游名縣創建完成申報。普蘭縣邊境旅游試驗區創建取得實質進展。岡仁波齊—瑪旁雍錯、古格文化遺址公園列入自治區精品景區創建名錄,班公湖列入后備名單。塔爾欽小鎮直升機低空游覽項目投入運營。汽摩越野賽、環瑪旁雍錯山地自行車越野挑戰賽有序籌備。夜間經濟雛形逐步顯現。鼓勵本地企業研發文創產品227項,布局23個線下展銷點,初步構成“阿里有禮”品牌體系。線上宣傳取得突破,阿里文旅抖音號粉絲36.9萬,旅游系列短視頻播放量超百萬次。在京滬港等11地開展31場精準推介會,在塔爾欽小鎮成功舉辦“源頭的聲音”線上音樂會,在1581架次航班上投放宣傳片,發放網紅勇士證書6萬張,“藏西秘境·天上阿里”文旅品牌的影響力、知名度不斷提升。

資料圖:位于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境內的瑪旁雍錯
五是實施文旅惠民行動。加快編制《阿里地區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示范點規劃》等3個農文旅融合專項規劃。上半年,文旅行業帶動農牧民就業2891人次、增收2611.4萬元,其中普蘭縣崗莎村合作社等7個集體經濟體依托岡仁波齊景區帶動1300名農牧民就業、創收800萬元,穩固“景區+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改則森郭服裝裁縫店等8家非遺工坊營收350萬元、帶動就業300人次,構建“傳藝+致富”可持續發展鏈,多點支撐、多業共生、多元融合的文旅產業格局逐步形成。(中國西藏網 記者/趙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