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話劇團原創兒童音樂劇《高原上的精靈》,正以一場充滿生命力的藝術盛宴,為觀眾鋪展開高原生靈共舞的生態長卷。這部西藏首部原創兒童音樂劇,不僅是對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獻禮,更是用舞臺語言生動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成功實踐。

圖為兒童音樂劇《高原上的精靈》表演現場
扎根高原:藝術源于真實的生命體驗
故事發生在作為“亞洲水塔”與“高原生物多樣性天然基因庫”的青藏高原。劇中情節藝術化呈現了西藏“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理念,凸顯區域內生態要素的存續對“亞洲水塔”功能穩定及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為提升作品的真實性與專業性,制作人韓文亮帶領團隊多次深入高寒、高海拔的生態敏感區域實地采風。通過觀察生態環境與野生動物生存狀況,收集一手資料,為創作提供了扎實依據。

圖為高原上棲息的黑頸鶴
文化血脈:賦予角色原生生命力
劇中每一個靈動的角色,都烙印著高原文化的原生印記。30余名演員演繹的不僅是動物角色,更是融入血脈的生命體驗。飾演黑頸鶴族長阿佳的貢嘎拉姆,將高原女性的堅韌與母性融入角色;飾演藏羚羊“云朵”的丹增晉元,則用眼神與步伐精準還原了物種的野性與脆弱。演員們歷經艱苦的聲音與形體訓練,讓“演繹即生活”的特質賦予角色真實感,使演員成為故事的講述者與高原環保的呼吁者。
妝造細節強化了真實性。藏羚羊鼻梁的深色妝容嚴格復刻現實特征,黑頸鶴羽毛的光澤隨情緒微妙變化,這些精準還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科普。藏語童謠的多次變奏貫穿全劇,從開場的歡快“空中的黑頸鶴,唱著吉祥的歌”,到分裂期的低吟,再到結局的恢宏齊唱,讓地域文化與保護理念在旋律中自然流淌。

圖為藏羚羊群在草原上悠閑吃草
雙線交響:生態修復與心靈和解的共鳴
總導演劉曉邑以精妙結構,讓“子母湖生態修復”與“母女心靈和解”雙線交織、互為鏡像。子母湖從連通到隔斷再到重連的過程,暗合著黑頸鶴族長阿佳與女兒嵐澤從親密到隔閡再到理解的情感軌跡,湖水的冰封象征心靈的封閉,奔涌則寓意偏見的消融。阿佳因喪父之痛立下隔斷族規,既是失去父親的女兒,也是肩負族群命運的族長;嵐澤以純真友誼打破隔閡,如同刺破冰封的暖陽。
故事對“生態保護”的詮釋深刻且包容。它未將環境惡化歸咎于某一族群,而是通過母湖嚴寒、子湖干旱的對比,展現“生態系統無邊界”的現實:黑頸鶴需潔凈湖水,藏野驢需豐茂草原,均依賴子母湖的自然循環。當牦牛族用身軀為風雪中的鳥類擋寒,藏羚羊與黑頸鶴在重建的湖岸并肩眺望,舞臺上呈現的不僅是劇情的和解,更是對“團結協作守護家園”理念的生動演繹。劇中傳遞的協作精神,跳出了“人類中心”或“生態中心”的二元對立,體現了西藏傳統生態觀的系統性思維——保護珍稀物種是所有生命休戚與共的必然選擇,人與自然應是和諧共生的有機整體。

圖為兒童音樂劇《高原上的精靈》表演現場
藝術使命:在童趣中播撒守護的種子
《高原上的精靈》以兒童能理解的方式,將宏大的環保命題轉化為感人的故事。小觀眾為缺水暈倒的藏野驢揪心,為嵐澤與伙伴的友誼歡笑喝彩,為子母湖重連而鼓掌……這份情感共鳴超越了劇情本身。
劇終場景尤為動人。澄澈湖水映照盤旋的黑頸鶴,馳騁的藏羚羊,各族群在童謠中歡歌起舞。這既是對高原美好未來的期許,更是對“共同守護”理念的有力呼應——生態保護瞬間鮮活,物種守護充滿童趣。
該劇讓每個細節成為生態理念的載體。音樂中的童謠是文化傳承,角色的掙扎是現實映射,孩子的友誼是未來象征。當音符落下,留在觀眾心中的不僅是高原精靈的靈動,更是“守護亞洲水塔”的責任與熱愛。正如劇中所唱,“高原上的精靈,是我們心中最珍貴的寶藏”,它證明:最好的生態教育,是在美的熏陶中讓孩子自然地愛上土地、守護生靈。

圖為兒童音樂劇《高原上的精靈》表演現場
《高原上的精靈》不僅是一部兒童劇,更是一封來自西藏的邀請函——邀請每一個人成為高原精靈的守護者,成為亞洲水塔的守望者。因為在這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需要代代相傳的生命契約。正如藏族諺語所道:“我的父母給予我最珍貴的財富,是像金盤一樣的寶貴的草原,我要傳給你的,也是同樣的故鄉。”這深植于文化中的家園珍視與傳承精神,與劇中守護自然的內核深深共鳴,必將激發更多人對高原生態的關注與保護行動。(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彭陳容悅 索朗央宗 記者/德吉卓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