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在拉薩市曲水縣俊巴村,拉巴次仁和師弟羅布正在進行廓孜表演。口中的號子聲、牛皮的撞擊聲、腳踏木板聲交織在一起,鏗鏘有力。
在藏語中,“廓”意為牛皮船,“孜”意為舞蹈,所以廓孜又叫“牛皮船舞”。俊巴村位于拉薩河下游,歷史上交通閉塞,耕地稀少,打魚曾經是村民們唯一的生存方式。牛皮船是俊巴人的打魚工具,也是他們勞動之余跳舞的道具。2008年,廓孜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拉巴次仁是這一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圖為拉巴次仁 攝影:王茜
拉巴次仁的父親就曾是牛皮船舞的表演者,但是他年輕時并沒有和父親學習。2005年,國家號召傳承保護非遺項目,縣里和鄉里的領導都去找拉巴次仁做思想工作,這讓他有了動力和信心去傳承這門藝術。當時,拉巴次仁的父親已經去世了,他就找村里的其他老師系統學習牛皮船舞。
從最初接觸牛皮船舞,到如今已有二十年的時間。回想起這些歲月,拉巴次仁很是感慨,他最感謝的是國家對這項事業的支持。納木錯開湖儀式、林芝桃花節……當地政府借助各個平臺將牛皮船舞推廣出去,拉巴次仁也能參加到各種演出當中。他說,通過這些演出,自己的收入增加了,錢袋子鼓起來了,但是相比于物質方面,更讓他感到開心和自豪的是能夠去堅守這一傳統藝術,能在國內外游客面前展示當地的文化。
牛皮船每條重七十到八十斤,要背著這樣的重量跳舞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拉巴次仁說,如果表演的人都不享受這個過程,不熱愛這項藝術,舞蹈也就失去了它的韻味。一次他們去拉薩演出,舞蹈隊伍要從宇拓路的一端背著牛皮船一邊表演一邊前進,直到另一端結束,近一千米的距離,隊員們都累得滿頭大汗,但是大家都咬牙堅持了下來。

圖為牛皮船舞表演現場 攝影:王茜
曾有人向拉巴次仁建議說,不如將表演用的牛皮船上的牛皮換成布匹,以減輕牛皮船的分量,但是他堅決不同意。他說,牛皮船舞表演過程中,要不斷用船去擊打地面發出聲響,如果用布匹代替的話就發不出聲響了,這項藝術也就變味了。
最初,拉巴次仁既要兼顧農活和家務,又要學習牛皮船舞,十分辛苦,妻子也曾有抱怨。但他一旦選擇這條道路,就義無反顧,憑借著一腔熱愛堅持到了今天。如今,他也收了徒弟,并將自己所學傾囊相授。他說,牛皮船舞走到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支持,現在,政策越來越完善,大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他有信心把這項藝術繼續傳承下去。(中國西藏網 記者/馮重霖 王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