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在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日土鎮熱角村,一棵棵班公柳不僅改變了村莊的面貌,更成為村民致富的“綠色銀行”。這個曾經因缺乏植被而飽受風沙和冰雹侵襲的村莊,如今通過發展班公柳苗圃產業,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熱角村位于班公湖南岸,平均海拔4300米,全村共有195戶685人,是一個以牧業為主的半農半牧邊境村。熱角村過去因植被稀少,農田常遭冰雹破壞,風沙頻繁,環境惡劣。村委會主任索朗頓珠回憶道:“以前村里空氣差,農田收成也不好。”近年來,通過大規模種植班公柳,村莊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農田產量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也隨之提高。
班公柳是高原特有樹種,因生長在班公湖周邊而得名,耐寒、耐旱、易成活,被譽為“雪域高原綠化的首選”。熱角村作為“班公柳之鄉”,現存一株200年古樹,見證了這一樹種的悠久歷史。近年來,村里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班公柳苗圃產業,目前苗圃規模達2500余畝,苗木保有量超過600萬株。

圖為熱角村群眾在苗木基地進行養護
這一產業不僅為村莊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還支援了阿里昆莎機場、拉薩南北山綠化等重大項目。數據顯示,2022年苗木銷售收入200萬元,2023年增至390萬元,2024年創收365萬元,2025年創收280萬元,累計銷售額達1200余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過去的貧困水平提升至2024年的30583元。
熱角村探索出“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鼓勵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種植班公柳,實現“不離鄉、不離土”增收。村里還將班公柳林區劃分為“巾幗建功林”“軍民魚水林”等特色區域,既美化了環境,又表達著其特殊的含義。
下一步,熱角村計劃擴大苗圃規模,打造萬畝柳林,預計年銷售收入突破1000萬元。同時,良好的生態環境還將吸引游客,帶動鄉村旅游發展,為村民開辟新的增收渠道。
如今的熱角村,班公柳不僅筑起了一道綠色的生態屏障,更鋪就了一條通往幸福的致富路。站在村頭遠眺,曾經的荒灘戈壁已被郁郁蔥蔥的柳林取代,村民們的笑聲在綠蔭間回蕩。“現在刮風少了,冰雹少了,錢袋子鼓了,這樣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索朗頓珠望著成片的柳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中國西藏網 記者/旦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