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域高原的基層沃土上,西藏自治區政協委員貢布多杰始終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履職全過程,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基層政協委員的責任與擔當,在守護文化根脈、促進民族團結、助力發展振興中書寫著動人篇章。
作為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索如日瑪”(一味主治腸胃的藏藥)配伍技藝的傳承人,貢布多杰深知,藏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創造的智慧結晶。多年來,他堅守傳承初心,深耕“索如日瑪”配伍技藝的保護與研發,不僅用精湛技藝為患者解除病痛,更通過口傳心授、整理典籍等方式,讓這一承載著民族記憶的技藝得以延續,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促進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

圖為貢布多杰為患者把脈
在履職實踐中,貢布多杰始終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密結合。他常說:“每一項非遺技藝,都是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守護好它們,就是守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為此,他積極推動“索如日瑪”配伍技藝走進校園、社區,通過舉辦文化沙龍、技藝展示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藏醫藥文化的魅力,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理解與情感共鳴。他的非遺工坊不僅吸納了當地大學生就業,更成為展示民族文化、促進多元交流的平臺,讓各族群眾在共同參與非遺傳承中凝聚起“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共識。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貢布多杰敏銳地意識到,非遺不僅是文化符號,更能成為帶動發展、促進團結的“金鑰匙”。他注意到,包括“索如日瑪”在內的許多非遺項目,普遍面臨技術斷層、傳播力弱、規模有限等問題,未能充分發揮在凝聚人心、帶動增收中的作用。為此,他深入農牧區調研,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在西藏自治區政協會議上提交了“加強非遺工坊建設 助力鄉村振興”的提案,既為傳統文化傳承謀出路,更為各族群眾共富添動力。他建議通過加強政策支持、拓寬銷售渠道、強化宣傳推廣等舉措,讓非遺工坊成為“文化傳承站”和“就業增收點”。他特別提出,要推動非遺與現代生活、多民族文化元素相融合,在創新中增強非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讓群眾在參與非遺生產、消費非遺產品中,進一步增進文化認同和民族情感。如今,在相關部門的推動下,當地非遺工坊逐步規范發展,不僅帶動了農牧民增收,更讓各族群眾在共同守護、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和文化根基。

圖為貢布多杰參加2022年阿里地區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宣講活動
從守護文化根脈到促進民族團結,從建言獻策到躬身實踐,貢布多杰以一名基層政協委員的擔當,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履職盡責中絢麗綻放。他的故事,正是廣大基層政協委員扎根群眾、心系大局,以實際行動服務國家發展、促進民族復興的生動寫照。(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小次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