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在喜馬拉雅南麓的亞東河谷,一種名為亞東鮭魚的高原冷水魚已成為當地農牧民的“致富密碼”。亞東鮭魚憑借獨特的品質和產業化的快速發展,不僅成為西藏唯一國家級水產品牌,更帶動了千余戶農牧民增收。

圖為魚苗馴化車間
亞東,藏語為“卓木”,意為“漩谷”或“多急流的深谷”,因地形如牛頸,譯成漢語即意為亞東。
亞東鮭魚的生存、繁衍環境極特殊,對水溫要求高,對水質的要求也很高,其生存的水環境必須是無污染的山間清澈的活水,水中不能多含沙土。亞東鮭魚尤其好動,喜歡在奔涌不息的激流中穿梭暢游,追波逐浪。海拔3000米左右的亞東河流域,山清水秀,山間水流湍急而多為巖石的回水處,正是亞東鮭魚生存繁衍的理想之地,鮭魚以水生昆蟲和甲殼動物為食。
亞東鮭魚是西藏自治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只生活在亞東河流域和湖泊之中,野生資源稀缺一度限制了其發展。2015年,隨著上海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聯合攻關突破人工繁育技術瓶頸,亞東鮭魚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跨越。2024年,亞東鮭魚躋身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水產)區域公用品牌聲譽百強,2025年,亞東鮭魚獲批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成為西藏水產業的亮麗名片。

圖為技術員巴桑展示可以出欄的商品魚
2020年,上海市普陀區的對口援建為亞東鮭魚產業注入新活力。亞東縣與黃海水產研究所合作,攻克了人工繁育、病害防控疫苗和專用飼料等技術難題,魚苗成活率從2019年的3.8萬尾躍升至2024年的160.2萬尾。商品魚年產量穩定在20余噸,存量突破40萬噸。2023年,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鄉村振興局投資500萬元建成一座現代化水產加工車間,年產量達10余噸,魚塊、魚餅等產品已成功上市,魚子醬和魚湯產品也即將面世。
亞東鮭魚產業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帶動857戶2300多名農牧民加入產業鏈,累計增收2042.63萬元。下亞東鄉切瑪村的格桑達娃夫婦是這一模式的典型受益者。2015年,他們通過縣政府“以工代訓”項目從零開始學習養殖技術,如今已成為西藏高峰生態科技公司的技術骨干,親歷了亞東鮭魚產業化的全過程。
“亞東鮭魚比其他冷水魚嬌貴得多,水質必須清澈無污染,還要活水養殖。”公司負責人洛松卓瑪介紹。2020年,一場病害危機曾導致魚苗大規模死亡,但在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的幫助下,病害防控技術取得突破,魚苗成活率大幅提升。2023年,公司與北京寶貝優鮮簽訂千萬元銷售合同,每年向區外銷售10噸活魚,成功打開了區外市場。

圖為高峰公司產品展示區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持續拓展,亞東鮭魚產業正朝著更加規模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這一高原“熱產業”不僅為當地農牧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也為西藏特色農產品走向全國乃至世界提供了范例。(中國西藏網 記者/旦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