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4月12日,“幸福西藏 滄桑巨變”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舉行,西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西藏民主改革65年來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
民主改革前,西藏的醫療衛生條件十分落后,嚴重缺醫少藥,有少量藏醫機構,主要為占人口總數5%的“三大領主”服務,廣大農奴沒有防病醫療條件,患病無法得到及時醫治,傳染病時常暴發,群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民主改革65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西藏衛生健康事業發生了滄桑巨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心系西藏各族群眾健康,在衛生健康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實行特殊政策。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要求,主動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西藏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西藏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全國醫療衛生系統長期以來的對口援藏支持。”西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對口支援辦一級調研員賈丹丹說。
當年,醫務人員隨十八軍進藏,沿途為藏族同胞免費診治疾病、發放藥品。此后中央連年派出大批醫務人員赴藏,1979年實行分省定區、包干支援,實行有組織、大規模、成建制衛生援藏。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對口支援方針,30年來,這一舉措始終堅定實施,取得明顯成效,也成為中華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親的生動寫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心系西藏各族人民,不斷豐富完善對口援藏的頂層設計。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創新性開展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把“輸血”為主的援助方式轉為“造血”為主的援助方式,成批次組團選派醫療骨干,支持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和7地市人民醫院科室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2021年又將13家重點縣人民醫院納入受援范疇。至此,“1+7+13”家醫院形成以點成線帶面的廣闊受援范圍,以此為基點推動西藏地區整體醫療技術發展和提升。
近10年來,在中組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高位推動和對口支援省市、有關單位的有力支持下,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首先是醫院管理水平顯著提升,“1+7+13”醫院院長全部由牽頭醫院選派管理經驗豐富、醫療技術精湛的專家擔任,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大多由援藏專家擔任,幫助受援醫院建立健全制度8000余項,使得診療流程更加規范,患者滿意度持續改善。其次西藏本地醫療人才隊伍不斷壯大,17個對口支援省市184家支援醫院與受援醫院簽訂“師帶徒”幫帶協議,累計幫帶1500余個醫療團隊、培養近5000名本地醫務人員,形成了師傅傾囊相授、徒弟如饑似渴的學習氛圍。
同時,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使西藏醫療技術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根據受援醫院實際,重點建設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和急救專科及檢驗、麻醉等科室,迄今共開展新項目、新技術4000余項,打包“移植”先進經驗1800余項,填補西藏醫療技術空白2500余項。“1+7”醫院大力建設胸痛、卒中、急性創傷、危重孕產婦及新生兒中心等“五大中心”,明顯提升了西藏的危急重癥搶救能力。高原神經外科危急重癥往往集中在凌晨或后半夜出現,救治難度大、時間緊,以昌都市人民醫院“卒中中心”為例,自2022年7月一年來完成139臺顱腦手術,創造了多個腦出血搶救成功的奇跡,讓生命垂危的患者重獲新生!在援藏醫院指導下,有的縣醫院可以實施開顱、髖關節置換等難度較大風險較高的手術。
賈丹丹說,總結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的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五個一”:即有一個明確目標,就是在努力實現“兩降、一升、三不出”基礎上,努力實現綜合實力、診療水平、輻射帶動、整體素質、健康水平“五個提質增效”。有一支過硬隊伍,就是選派覺悟高、技術好、作風硬的優秀醫務人員,把支援醫院的技術、制度、流程、作風“帶著泥土移植”到受援醫院。有一個良好機制,就是探索完善國家層面指導協調、自治區和地市層面組織落實,受援雙方具體實施的工作機制。有一個重點突破,就是精準發力,打造符合當地群眾醫療需求和醫院發展需要的重點科室,努力突破關鍵性技術瓶頸。有一份責任擔當,就是弘揚崇高職業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為雪域高原各族人民提供優質貼心的醫療服務。
“下一步,我們將以對口援藏30周年為契機,總結經驗,加大力度,持續推動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這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走深走實,為高原群眾創造更多健康福祉。”賈丹丹說。
(中國西藏網 記者/賈華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