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黨的堅強領導是西藏哲學社會科學繁榮進步的根本保障。
一
重視對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傳統和優勢。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歷史進入了新紀元,西藏的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得以始創。至1966年,社科界在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地市進行積極的社會歷史調查,在歷史、社會、語言、宗教等方面積累了大量資料。文物管理委員會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和文物。1966年至1976年,西藏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受到一定的沖擊,但仍圍繞重大歷史事件和政治活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繼續開展調查研究,保護了大量珍貴史料和文物。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西藏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機構得以恢復和發展,政治學、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宗教學、新聞傳播學、管理學等學科逐步得以確立,并產出了大量優秀研究成果;各高等院校學科專業設置逐步完善,漸趨形成專業設置合理、富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學科體系。進入21世紀,西藏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中央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為西藏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指明了發展方向。研究機構水平大幅度提升,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學科布局更加完善和科學,在中國少數民族經濟、藏族文學、民俗學、藝術學、考古學、方志學、邊疆學、南亞研究等方面形成體系和研究優勢。
1、學術機構充實完備
“十八軍政策研究室”成立于1950年2月28日,這是現代西藏最早的社科工作機構。1958年,西藏第一所現代高等學校——西藏民族大學前身西藏公學成立。1961年,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創建。1965年,西藏師范學校成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西藏哲學社會科學的新征程。1978年,國務院批準“西藏民族學院林芝分院”更名為“西藏農牧學院”。1985年8月5日,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正式成立,是我國第一個綜合性藏學研究機構和西藏自治區第一個綜合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同年,西藏大學正式定名掛牌。2011年5月26日,西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正式掛牌成立。2011年,西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立。2013年4月,“西藏文化傳承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成為西藏自治區“2011協同創新計劃”重點培育和建設項目,開啟西藏高校智庫建設新階段,并逐步已經形成幾十個各類智庫、基地與平臺的智庫體系。2017年11月,“西藏自治區綜合發展研究院”成立,是西藏區內成立的首家民間智庫機構。西藏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不斷健全,形成了社科院、各級黨校、各類高等學校以及黨政機關中的研究機構、社科類學術社團等較為完備的現代哲學社會科學機構體系。
2、管理制度形成體系
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統一領導西藏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西藏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全面負責西藏哲學社會科學的規劃和管理工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協助并負責本單位的科研規劃和管理工作。
西藏哲學社會科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貫徹執行黨和國家、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有關發展社會科學的方針政策,制訂科研規劃、科研計劃,實施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科研成果和科研檔案管理,進行科研統計,組織成果鑒定及獎勵等多項內容。符合社科研究規律的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建立健全,科研人員自主權不斷擴大,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3、學科與學術體系取得進展
不斷鞏固優勢學科,培育新興學科,加強冷門“絕學”研究,逐步形成并不斷鞏固門類齊全、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2022年,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西藏的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總數達到3個,博士學位授予單位達到2家。
學術評價改革創新邁出新步伐,設立了省級的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形成學術共享的信息專報平臺,打造全方位智庫平臺和學術交流平臺。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工作形成機制,全國性高層次藏學論壇“藏秦·喜馬拉雅論壇”產生了廣泛影響,建成了“藏秦講堂”等國內知名學術講堂。
4、人才隊伍建設成績卓然
發現、培養、集聚了一批學術名家、學科帶頭人、中青年科研骨干,形成了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他們成為西藏高等學校、社會科學院、政府研究部門以及黨校和民間研究機構的主要建設力量。
持續推進職稱評聘改革,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良好條件、提供優勢平臺。西藏大學實施了“珠峰學者”“人才”計劃,西藏民族大學實施了“藏·秦喜馬拉雅人才”發展支持計劃”。在各行各業中涌現了一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創新型、應用型建設人才。
5、學術研究成果豐碩
大量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重大項目落戶西藏。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年度項目立項率連續保持在全國前列。大批成果在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國家民委優秀成果獎、西藏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陜西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獲得表彰。
咨政成果豐碩。數十個智庫平臺積極推進調查研究,把學術成果積極轉化為咨政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建設。在南亞大通道建設、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十三對關系”“十大工程”“七大產業”、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等方面成績顯著。
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西藏哲學社會科學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西藏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1.堅持和加強黨對西藏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全面領導。
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是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根本保證。”
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沒有什么純粹的“價值中立”和“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長期的歷史和實踐證明,黨的堅強領導是西藏一切工作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西藏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與成就無一不是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要始終堅持黨對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認真、深入地貫穿到工作的全過程和全領域。
2.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和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中國偉大實踐表明,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
西藏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滾滾歷史洪流不可逆轉的必然結果,也深刻體現了西藏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本質規定性。失去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方向,就會脫離人民群眾,脫離西藏實際,就無法有效回答各種各樣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和引領,必須不斷深入學習、認真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產出更多更好深受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成果。
3.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以服務人民群眾為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人民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大價值所在,也是其永葆生機活力的源泉。
做研究必須走入人民群眾中間,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哲學社會科學脫離了人民群眾,脫離了祖國大地,必將成為空中樓閣。西藏哲學社會科學就是要研究好和解答好西藏各界群眾普遍關注的理論和現實問題,以優質的學術研究回應他們的關注。西藏哲學社會科學應該把學問做到各族群眾的心坎里,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關注人民需求,全心全意、踏踏實實做人民需要的學問。
4.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要全過程貫穿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之中。
西藏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定立場,毫不動搖地深刻揭露達賴集團分裂祖國、妄圖復辟舊制度的圖謀,堅決果斷地與西方反華勢力、達賴分裂集團開展斗爭,捍衛祖國統一。
5.大力培養“勇擔當、善作為”的人才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人才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也是第一資源。
在黨中央關心和支持下,西藏已經成長出一批“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科學研究人才,為西藏學術事業、文化事業與社會建設事業等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新時期,中青年人才要學習和繼承“老西藏精神”,不斷淬煉思想,提升政治本領、實踐本領、專業本領,成為學術研究的開拓者、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倡導者和踐行者。要在西藏社會科學界中進一步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中國西藏網 特約撰稿/趙國棟 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學副教授,博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