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微電影《守望扎溪卡》發布。羅江益在電影中本色出演,生動地再現了一名堅守基層39年法官的形象,表現出一代代基層法官對于初心的堅守與執著,彰顯了一代又一代民族法官對于法律信仰的永恒追求。
1978年2月,年僅18歲的羅江益,讀了一篇名為《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文章,被焦裕祿同志那種甘于奉獻的精神所打動,從那時起,他立志成為像焦裕祿那樣的楷模,為藏區法治建設作貢獻。
1979年羅江益參加工作,供職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洛須鎮人民政府工作,在那段時間里,他臟活兒累活兒搶著干,從不叫苦叫累,給當時的領導和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的幾年里,他被評為“先進生產者”和“優秀共青團員”。
1983年9月他被調到洛須法庭工作,起初他還有很多的不適應。由于受到歷史和地方傳統觀念影響,那時洛須鎮的民事糾紛基本上靠宗教領袖、活佛出面調停,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工作很難開展。為扭轉陳舊觀念,羅江益走村入戶,宣傳社會主義法制理念,結合“馬錫五審判方式”,嘗試在石渠縣人民法院推動民事審判模式的改革,得到了上級部門的高度認可。
1991年7月,羅江益加入黨組織,實現了他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的人生理想。
自此以后,在與群眾接觸,了解地方風俗的同時,還不忘加強對自身專業知識的修煉與打磨,無論是凜冽寒冬還是酷暑夏日,他總是沒日沒夜地捧著法律專業書籍進行學習,努力掌握辦案所需的全部專業知識,力求把每一起案件都辦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鐵案”。
深入探索,總結經驗
在日常業務上,羅江益堪稱行家里手,開庭、調解、擬寫裁判文書,帶頭辦案,在工作中充分發揮了表率和帶頭作用。此外,他還堅持在司法實踐中進行深入探索,總結經驗,提高辦案效率。身為一名藏族法官,羅江益日復一日堅持學習藏漢雙語,尤其是藏漢雙語在法律名詞上的轉化。他深知一個團隊要想在工作中取得顯著進步就必須攻破”語言關”,只有攻破了語言這一難題才能提高辦案效率。羅江益不僅要求法庭內的其他法官加強藏漢雙語學習,自己還帶頭進行學習,這樣一來,各審判庭平衡辦案,很好的解決了案多人少的難題,促進了民族交流與交融,極大的提高了法庭的辦案效率。

圖為微電影《守望扎溪卡》中的片段。
羅江益不僅帶領團隊攻破了“語言關”,還結合當地的風俗與習慣,持續性、周期性的開展法治宣講和法律援助活動,宣講地點時而在草原上,時而在洛須法庭的辦公室里,時而在學校教室里,羅江益身體力行,他的法治宣講引導大家堅守法治信仰,自覺守法,遇事找法,用通俗易懂的話為當地老百姓帶去最新的法律知識,也為當地百姓送去了精神食糧。三十九年以來,為機關學校農村作法治宣講達上千場,授課約三十萬余人次,洛須片區一鎮四鄉覆蓋率達100%。

圖為入戶調查走訪。
運用“楓橋經驗”,堅守公平正義
“羅江益工作認真嚴謹,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他的敬業精神,工作上一絲不茍,私下謙遜隨和,他一貫秉持公正司法,堅守公平正義,每年經手大量案件,所辦案件中改判與發回重審的數量無幾”,與羅法官相處許久的澤仁曲西法官說道。除此之外,羅江益還會就案件性質,原被告雙方關系等因素作為考量,靈活運用調解制度,真正實現了“楓橋經驗”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核心內涵,成功調處民間糾紛上千起,調處成功率達到100%,無上訪,無改判。其中90%的案件在村一級就得到了解決,獲得了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圖為巡邏路上。
家國情懷,人民法官
羅江益工作的石渠縣,平均海拔四千米,氣候十分惡劣,自然條件艱苦,經濟文化相對落后,交通生活十分不便。本有許多升職和調動機會的他,卻選擇了整整三十九年的堅守。石渠縣“缺氧不缺激情,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圖為法庭宣講途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審判經驗的越發豐富,法律在他心中從神秘到熟悉,再到熱愛,每當他敲響法槌的瞬間,總能深深感受到播撒在這篇熱土上的公平正義,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對于法官職業的情緣。從事法院工作三十余年以來,一直行走在司法路上的羅江益將他的青春與熱枕都奉獻給了國徽下的審判事業。他不忘初心,甘于清貧,堅守在物質和生活條件極度匱乏的高原上,為了當地法治事業的發展,也為了這片熱土上的鄉親父老,更為了藏區法治事業的健全發展而無悔付出。

圖為主審案件當事人昏迷后住院,羅江益陪在身旁。
羅江益說:“在藏區基層當法官一定要有吃苦耐勞的準備,要有過硬的業務本領,還要有服務群眾的決心,秉持法律人的初心,我希望未來這樣的法官能越來越多。如果彼岸就是正義的渡口,我愿意做水中的一葉扁舟”。(中國西藏網 通訊員/土登扎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