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熱烈祝賀‘索瓦日巴’(藏醫藥)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月29日,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門診樓電子屏幕上的紅色字幕格外醒目。

圖為11月29日,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門診樓祝賀“申遺”成功的字幕。
“昨天晚上我們一直在看直播,現場傳來審議通過的掌聲讓我們特別高興。流淚是肯定的,許多人都為此付出努力。”11月28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三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通過審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通過互聯網跨越山河的喜訊讓一直守候觀看直播的西藏自治區藏醫院院長白瑪央珍和她的同仁們激動萬分。
具有悠久歷史的藏醫藥,千百年來為保護藏民族以及周邊民族的身體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如今也是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白瑪央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申遺工作離不開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也離不開各方的緊密配合。申遺的成功證明藏醫藥在整個理論體系、理念等方面都非常先進,得到了國際認可。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今天對于古老的‘藏醫藥浴’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
過程很曲折,結果很順利
作為此次“申遺”項目具體執行人之一的白瑪央珍介紹說,整個“申遺”工作得到了各方的鼎力支持。黨中央、國務院以及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專門的申遺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來推進這項工作。

圖為“申遺”部分存檔資料。
按照申遺要求,“申遺”項目需要提供申報表、社區知情同意書、視頻、圖片等申報材料。“申報材料的準備是一個很繁瑣的過程。專家團隊方面主要由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和西藏自治區藏醫學院的專家們組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反復修改、校對了無數次文本。整個過程很曲折、困難重重。”
白瑪央珍同時介紹說,在“申遺”過程中,非遺專家、青海、四川等地藏醫醫療機構等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自治區領導也一直很關心,多次指導、協調相關工作。工作組里也有很多人放棄了休息時間,不舍晝夜地準備資料、了解申請細則等等。大家都在很努力地做好這件事情。”
“10月26日凌晨兩三點左右,我們接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對‘藏醫藥浴法’申報的決議草案,其中提到‘贊賞’我們提交的申報材料強調了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傳統知識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人類及其環境之間可持續聯系的積極例證。我們很感動,在決議草案里用到‘贊賞’這個詞,說明委員會對申請材料的評價還是很高的。”
持續一個多月的等待終于在11月28日有了答案。
“昨天下班后我們幾個團隊成員就聚在一起,手機、投影儀都開了直播,等待結果。”看到其它申請項目進展異常緩慢時,白瑪央珍和她的同仁們都“特別緊張”。“到‘藏醫藥浴法’項目時,差不多十分鐘就通過了,非常順利。”
古老藏醫藥,正走向世界
在與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隨著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知識等不斷認知,逐漸總結出“索瓦日巴”(藏醫藥)這一套完整的醫學體系。
藏醫藥浴法,是藏醫藥傳統外治療法之一,最早記載于藏醫藥經典著作——《四部醫典》。是通過沐浴天然溫泉或藥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調節身心平衡,實現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傳統知識和實踐。
距離拉薩市區50多公里的邱桑溫泉位于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德慶鄉邱桑村一條山溝里,雖然山高路遠,但慕名而來的人不少。
“在西藏,很多天然溫泉都有藥浴功效。能夠把天然的溫泉合理利用,預防、治療疾病,這是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同時也體現了藏醫藥本身綠色健康、天人合一的理念。” 白瑪央珍同時說,西藏許多溫泉像德仲溫泉等都有治療人體疾病的例子。
“溫泉療法對氣候、溫度還是有一些限制,不宜太冷也不宜太熱。藥浴療法沒有空間、條件的限制。”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外治科主任卓瑪說,采用圓柏葉(刺柏)、水柏枝、白青蒿、小葉杜鵑等五種藥材制成的“五味甘露散”是藥浴的基礎處方。“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再行添加其它藥材。”
“藏藥浴對風濕類疾病、皮膚病、痛風都病癥都有顯著療效。2016年上半年,在藏醫院藥浴科接受治療的患者就有三百多人。”卓瑪同時告訴記者,藏醫院藥浴中心兩棟三層樓房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內部設備調試,有望今年年底或 2019年初投入運營。

圖為藏醫院藥浴中心待投入運營的儀器設備。
正式投入運營后,藥浴中心在藥材的熬煮上將進行工藝提升。“以往都是人工操作,現在在提取車間里,都是儀器設備精準化進行熬煮。熬煮好后的藥液通過管道輸送到每間病房的沐浴桶,更加便利患者就診。”

圖為藏醫院藥浴中心病房。
綠色健康的藏醫藥浴是一種普惠的保健和治療方式,沒有很多的風險、副作用小,日常生活中被廣泛地應用。“未來,我們會繼續在藏醫藥浴方面做很多工作,包括人才培養、設施設備的增添、藏醫藥浴標準強化等。讓這個非遺項目能夠更好地提供服務、造福人類,也讓更多人通過藏醫藥浴了解藏醫藥及其文化,讓其更好地傳承、發展”,白瑪央珍說。(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媛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