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定城
“山因跑馬轉山景秀高原,城藉情歌傳唱名揚寰宇”,四川康定,其靈山秀水不僅孕育了千古絕唱《康定情歌》,還孕育了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歌揚天下是康定成名的真實寫照,據說全世界60億人口中,就有1/5的人會唱《康定情歌》。康定是一個民族、宗教文化包容性很強的城市。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藏、漢、回、彝、羌等多民族相互尊重、相依相存,藏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在康定和諧共處,構成了豐富的人文景觀。
水澤山城
三山環抱、二水中流,悠悠民歌、翩躚舞蹈,具有民族特色的各式建筑錯落有致地散布于河兩岸……這就是極富高原風情的康定。折多河從折多山奔流而來,雅拉河至雅拉溝湍急而下,兩條河淌過康定城,加上二道橋溫泉、“水井子”等圣潔之水的澤惠、呵護,康定的風便有了更清新的氣質,康定的城便有了更神奇的靈氣,而康定的人也有了萬種別樣風情。
到了康定,心里定有“登山便欲誓情去,臨河應知盟濤在”的向往和流連。康定城坐落于群山懷抱之中,跑馬山、郭達山、子耳坡三山環顧,地形最宜觀山望日。“山水相依、山水相伴”是康定的真實寫照,山因水偉岸,水因山秀美。
“水井子”宛如一顆碩大的珍珠鑲嵌在康定城內,泉水源于五色海,涌出跑馬山腳下。泉水清澈見底,酷熱之時,手觸其泉,冰涼怡人;寒冬時節,熱氣騰騰,手浸水中無寒冷之感。自古以來,水井子之水就被譽為神水仙液,澤潤著康定,滋潤著康定人。
康定多橋,古有“八橋城”之說。兩條長街以將軍橋、上橋、中橋、下橋4座小橋連接。折多河上年代久遠的公主橋傳聞頗多,其中當屬“因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姻而建”流傳最廣。事實上,文成公主進藏是取道青藏路,但人們對康定公主橋的傳聞深信不疑。

康定一隅
邊茶興市
康定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歷史上曾是繁榮一時的商業貿易中心。700多年來,西藏商人把從西藏帶來的麝香、蟲草、黃金、馬匹帶到康定,與內地商人帶來的茶葉、絲綢進行交易。正是這種民間貿易的興盛,造就了各民族在康定的大融合。
“各業皆因茶而興”,《近代康區檔案資料選編》中記載,舊時,每年從四川、云南等地銷售到康藏的貨物高達3000萬銀元之巨。在以茶馬貿易為依托的康定,許多相關行業也應運而生,如為漢藏貿易穿針引線的鍋莊業(既是交易場所、作坊,又是客貨棧房),以及皮革業、搬運業和“縫茶業”(茶葉進藏前需用牛皮重新包裹以適應馬牛馱運)。

康定木格措
文燦中外
茶馬古道催生了康定的繁榮,使來自各地和各族人民的文化和諧相融。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關于我國民族的識別問題》一文中,把康定作為我國民族走廊的一個中心地帶來認識。康定獨特的鍋莊文化、歌舞文化、語言文化、建筑文化、服飾文化、民風民俗,都是由于多民族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并不斷發展、變化的結果。
康定多元文化并存的現象十分突出。在《康定情歌》的曲調中,我們既可以感受到藏文化的韻味,又能體察到漢文化的影子。可以說,這首歌就是多元文化交融升華的典型代表。
從19世紀60年代起,康定就形成了多種宗教并存的格局。距離清真寺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天主教堂;距離天主教堂約150米的地方,是已有380多年歷史的藏傳佛教寺廟——安覺寺。在康定,無論你來自何地,都能深切感受到康定人的熱情和豪爽,體會到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和諧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美,體現在康定人的身上,是阿婆的慈祥、小伙的健美、姑娘的大方……也正是以藏漢民族為主的各民族大融合、大團結,使康定從遠古的茶馬古道一路走來,歡歌不斷,越走越繁榮、越走越昌盛。(中國西藏網 文/米廣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