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援藏醫生成為當地“口碑醫生”

今年3月底,陳德明在乃東區結巴完小給學生體檢 本人供圖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的47個村,早已在武漢市援藏醫生陳德明心里劃下一本生動的地圖,兩年前的7月,他來到乃東,和援藏的同事們建起乃東區人民醫院,他攻克一個個疑難病例,幫助患者重回健康,成了令當地人傳頌的口碑醫生。
徒手建醫院
深入各家各戶“找”患者
作為武漢市第八批援藏隊隊員、漢口醫院骨科專家,進藏的那一天,陳德明終身難忘。
2016年7月11日,他輾轉進藏,第二天,抵達乃東,強烈的高原反應讓他陷入頭暈嘔吐的狀態中,休息數日后才得以適應。
回憶起第一次看到乃東區人民醫院時的情景,陳德明感慨萬分,“醫院還沒建起來,地上到處是裝修材料。”他和援藏的同事們擺床位、搬器械,不分日夜的忙碌,結束了乃東區32年沒有正規醫院的歷史。2016年9月12日,乃東區人民醫院正式成立,陳德明記得,當天,醫院收診84個門診病人,其中,60個是骨科專業病人。
他告訴記者,乃東農牧民骨關節病高發,此前,乃東沒有區屬人民醫院,藏族同胞住得分散,通常在衛生所看病,常常無法得到及時治療。
陳德明主動上門,他趕到村衛生室通知,“醫院已經建好,身體不舒服的都可以來看病。”
擔心宣傳和科普力度不夠,陳德明參加醫院組織的免費體檢活動,早出晚歸,挨家挨戶為藏族同胞們體檢,每天少則60人,多則達150余人,最忙的時候,一天跑遍幾個村子。
收獲滿滿信任
他成了當地的口碑醫生
“有位治骨科疾病的援藏醫生很厲害!”作為骨科專家,陳德明是業務能手,在村民中,他被口口相傳,山南周邊隆子、措那等地患者也慕名前來求醫。
一次體檢時,陳德明發現藏族村民白瑪多吉患嚴重的骨關節炎,生活極其不便,他記下患者的電話,待醫院的設備到位,具備條件后,他馬上聯系白瑪多吉,讓他來醫院治療,困擾白瑪多吉多年的病情得到好轉。
越來越多患者結伴而來,有時候,同村的十幾位村民清早出發,乘一兩個小時的車專程來求醫。陳德明經常忙得連午飯都吃不上,但他心甘如飴,陳德明說,那是他作為援藏醫生成就感最強烈的時刻。
醫者有仁心。今年6月,當地一名中學生白瑪卓嘎摔倒受傷,雖然拍了片子,但未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在家休息后病情惡化嚴重。找到陳德明就診時,她的傷口不停涌出膿性分泌物,陳德明心疼不已,每天親自為白瑪卓嘎沖洗、換藥,進行膿腫切排處理。
6月24日,陳德明為白瑪卓嘎進行了西藏自治區首例肌皮瓣移植手術。發現白瑪卓嘎家境貧困,陳德明悄悄往她的住院費里存了1000元,家屬輾轉得知后,對陳德明感謝不已。最近,白瑪卓嘎即將出院,在她心里,“陳叔叔是讓我撿回性命的恩人。”
手把手培訓
打造出當地特色骨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醫療援藏,要將專業技術留下來。陳德明發現,很多當地醫生缺乏臨床工作的經驗,水平與內地差距不小。于是,他抓住每次診療機會,進行培訓、教學,在科室內定期開設專題課程。他口口相授、手手幫教,從外科感染到腦挫裂傷、腦出血,再到骨科專業知識,還手把手教當地醫生閱片診斷的技巧。
當地80后外科醫生東富強是陳德明的徒弟,他告訴記者,“陳醫生常常鼓勵我們多學習,在課堂上,誰回答對了問題,他現場發紅包表揚。”
在陳德明的帶領下,乃東區人民醫院的外科骨關節病專科被打造成特色專科。他在骨科的培訓與治療成果也帶動了其他科室的病源,短短2年時間,醫院的發展水平穩立于山南市縣級醫院中游。
今年5月,陳德明的妻子、漢口醫院呼吸內科醫生姚漢玲受到丈夫的鼓勵,加入援藏隊伍,來到乃東區人民醫院內科工作。跨越3500公里,這對伉儷再次并肩作戰,姚漢玲說,“醫生的使命就是服務患者,藏族同胞需要,我們義不容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援藏醫生江愛國:為群眾健康撐起“保護傘”
帶著黨和人民的囑托,我于2015年和2017年兩次參加安徽省首批、第三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詳細]

中國西藏網微博
中國西藏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