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春少年到花甲老者,從一名醫學學子到被藏東百姓稱為“醫圣活佛”的醫學學者,在41個春秋里,昌都市人民醫院醫生加永澤培不僅為藏東高原的醫療事業貢獻力量,更用實際行動奏出了一個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美妙音符。
1977年,加永澤培畢業于西藏民族學院醫學系,參加工作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各地,加永澤培勇立時代潮頭,卻一心植根基層,毅然來到昌都地區人民醫院工作,這一干便是40多年。
西藏昌都,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心血管疾病、傳染病和地方病等嚴重威脅著各族群眾的身心健康。
為攻克此難題,加永澤培不斷鉆研醫術并虛心求教,先后到北京、深圳、云南、重慶等地進行深造,1995年作為“中國少數民族優秀青年訪日團”成員赴日本考察。他夜以繼日地在病房一線工作、學習,不斷總結經驗,充實自己。
學術之路是寂寞而任重道遠的,加永澤培深知,醫生的一言一行都關聯著無數家庭的幸福和歡樂,再苦再累他都無怨無悔。
艱辛的付出終結累累碩果:
2007年,加永澤培《高原地區脂肪肝CT表現分型與脂肪肝形成關系的研究》榮獲省級科技進步獎;
2011年,加永澤培“高原地區大骨節病骨代謝損傷機制的研究”榮獲西藏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
歷時6年完成的“然納桑培聯用硝苯吡啶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報告,作為首屆國際藏醫藥學術研討會的重點論文,被用藏、漢、英三種文字全文收錄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
……
1995年,加永澤培擔任中華醫學會西藏分會理事、西藏自治區醫學專家組成員、《西藏醫藥雜志》編委,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先后在各級醫學刊物上發表醫學論文45篇,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兩次、全國學術交流會10次。
他把古人醫訓“學不貫古今,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作為一生的座右銘,立足踐行、融會貫通,帶領全院醫護人員從死亡戰線上救出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
1983年,昌都縣妥壩鄉“人間鼠疫”局部暴發,引起社會恐慌,加永澤培第一時間奔赴現場,與全院醫護人員一道經過60余天的艱辛工作,終將疫情撲滅;
2003年,“非典”肆虐全國,他及時組織醫院相關人員學習“非典”知識,制訂應急預案,在近4個月的非常時期始終堅守在昌都地區抗病一線;
……
不論白天黑夜,不分民族職業、地位高低,加永澤培始終堅持“一切為了患者,為了患者一切”的思想,為各族群眾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分別于1988年、1994年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的光榮稱號。
“在民族團結的道路上,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障是前提,其關鍵在于人心。”加永澤培說,“我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每一位患者、每一位醫療服務工作者都應該是民族團結的建設者和踐行者。”
為營造團結融洽的良好醫療環境,加永澤培積極組織醫護人員不斷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在現有醫療條件下,帶領全院每年完成門診6萬余人次,收治病人6千余人次,使得院內各民族醫護人員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的良好氛圍蔚然成風。
“我已年邁,祖國正年輕。”在昌都市人民醫院建院60周年之際,加永澤培以他多年高原臨床醫療實踐經驗編撰《高原臨床手記》一書,把他的畢生所學傳給昌都市各縣鄉的醫護人員。
在昌都市人民醫院創建三級甲等醫院的關鍵時期,早已退休的加永澤培又積極返回醫院,為醫院的學科建設與管理出謀劃策。
“人一輩子短短數萬天,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用自己的所學所得為西藏的百姓作點貢獻是我畢生所幸,能為民族團結事業盡綿薄之力更是求之不得。”加永澤培謙卑地說。
如今,已年過花甲的他,仍坐診于昌都市人民醫院,為他的醫療衛生事業、民族團結工作不懈奮斗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石渠模式”:傳染病防治法在藏區的生動實踐
四川省疾控中心寄防所王謙說:“甘孜州的這些措施目前能切實執行,是在政府的強力推進下完成的。只有出臺國家層面犬只管理辦法,才能建立長效機制并予以推廣。”[詳細] -
德陽對口幫扶出實招 破解藏區彝區群眾就醫難題
記者從德陽市援藏援彝辦獲悉,為破解藏區彝區群眾就醫難題,我市聚焦問題、精準發力、主動作為,以“六大實招”全面提升對口幫扶醫療衛生保障水平。[詳細]

中國西藏網微博
中國西藏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