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鑄中國心】兒童醫院里“高原紅”:感恩“心”康復 開啟“心”旅程
中國西藏網訊 12月1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下文簡稱“北京兒童醫院”)8樓的病房里,5歲的呷瑪龍刀尼瑪緊緊抱住大大的玩具車,他說:“這是院長獎勵我的禮物。”

圖為呷瑪龍刀尼瑪接過兒童醫院院長倪鑫(左)送來的禮物攝影:王茜
“扎西德勒!”院長倪鑫來到病房,看望“同心·共鑄中國心”大型公益項目組織救助的3名來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先心病小患者,希望他們早日恢復健康,開啟人生的“心”旅程。三張帶著“高原紅”的小臉上樂開了花。
來自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的呷瑪龍刀尼瑪是病房的“開心果”,跟誰都不認生,非常配合治療,吃藥從來不用費力勸說。護士長王寧說:“他的漢語說得非常流利,經常‘偷溜’出病房找我們聊天,還是我們和病人家屬之間的‘小翻譯’。”

圖為呷瑪龍刀尼瑪跟護士阿姨分享手機上發現的“好東西”攝影:王茜
據悉,呷瑪龍刀尼瑪曾因發燒咳嗽就診于德格縣當地醫院,并被診斷為肺炎,同期查體發現心臟雜音,彩超提示心臟畸形。就在家人一籌莫展時,“同心·共鑄中國心”大型公益項目組織北京的醫療隊來到他們的家鄉。北京兒童醫院心外科副主任醫師葉贊凱在篩查時發現,呷瑪龍刀尼瑪的心臟房間隔缺損約為10毫米,并得知他平時有易感冒、哭鬧及活動后口唇發青、呼吸急促等病癥,最終診斷為先心病,建議其進行手術治療。
“昨天(11月30日)做完手術,今天孩子就活蹦亂跳地到處玩耍了。”呷瑪龍刀尼瑪的舅舅阿登對“曼達”們的醫術贊嘆不已,表示非常感激“同心·共鑄中國心”公益項目讓孩子有機會來北京治療。
作為呷瑪龍刀尼瑪的主刀大夫,葉贊凱采用了一項新技術——零射線無輻射單純超聲引導經皮封堵兒童房間隔缺損。據他介紹,這項新技術不僅手術時間短,而且患兒恢復快,術后第二天就能下地活動,同時僅需一個小針眼代替傳統的胸部切口。“不用開刀,不用放射線,不用氣管插管或體外循環……這不僅免除了醫生身著沉重鉛衣進行手術的勞累,還更好地保護了患者和醫生免受放射線損傷。醫療技術的飛躍,實現了患兒和醫生的雙受益。”

圖為呷瑪龍刀尼瑪跑去找護士攝影:王茜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呷瑪龍刀尼瑪閑不住地跑來跑去,一會兒跑去看病友妹妹呷絨拉姆有沒有乖乖睡覺,一會兒又拿起舅舅的手機刷小視頻,還熱情地分享給護士看。

圖為呷瑪龍刀尼瑪(左)和呷絨拉姆(右)攝影:王茜
“妹妹2歲了,還不會說話,只會‘啊啊啊’。”呷瑪龍刀尼瑪口中的妹妹是呷絨拉姆,也來自德格縣。2歲多的小拉姆生長發育落后,體重還不到19斤。據北京兒童醫院心外科主任李志強介紹,小拉姆的病情在此行的患者中是比較嚴重的。對此,醫院非常重視,經過反復研究,在各個手術方案中選擇了最優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對孩子的損傷。他表示,過了圍術期,小拉姆的身體狀況、體力勞動等方面都會跟正常孩子無異。

圖為小患者及家屬和醫護人員合影攝影:王茜
倪鑫院長表示,“同心·共鑄中國心”大型公益活動已開展了13年,對先心病兒童的治療和康復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于國于民都有很重要的意義。他認為,要科學救治先心病患者,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希望全社會共同推進這項工作,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設定。此外,他認為應在高原地區加大疾病的預防和篩查,在全生育周期中,即從孕期開始到孩子出生,都要注意監控預防,真正實現優生優育,讓孩子們都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中國西藏網記者/王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首個“緊密性醫療聯合體”成立
拉薩陽光婦產醫院相關負責人鄧曉楊表示,醫聯體的成立,突破了醫院獨立診治、獨自運作的特點,使患者在各個環節均可享有最高水平的技術服務、專家服務。[詳細] -
“E藥云搜·西藏”APP正式上線發布
12月2日,國家藥監局與西藏自治區藥監局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舉辦“E藥云搜·西藏”APP啟動儀式暨座談會。[詳細] -
拉薩市:疫情防控 不松懈
為切實做好冬季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拉薩市全力做好各項防護措施,確保思想上不松懈、防控措施全面到位。[詳細]

中國西藏網微博
中國西藏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