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風力發電機組累計出口103.3億元,同比增長44.9%;太陽能電池累計出口105.6億個,同比增長69.7%。清潔能源裝備的出口已經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重要品類。外貿一線觀察,我們就跟隨記者到清潔能源裝備出口大省山東去看一看。
世界上直徑最大的風電基礎單樁未來將聳立在英國東北部海域,它猶如“定海神針”,支撐著整個風電機組迎接驚濤駭浪。

在山東蓬萊,這家深耕風電設備制造18年的企業,正加緊交付一批出口歐洲的海上風電樁基設備。制造這些直徑11.5米、長度達百米的“鋼鐵巨柱”,依托的是尖端制造與毫米級精度的焊接工藝。負責人介紹,幾年前企業的產品還主要供應國內市場,而今年出口比例已達八成。

海上風電樁基藏于海平面之下,抵御風浪的持續沖擊,不僅需要牢固的結構,構件的整體誤差也要精確到毫米級。今年企業承接了德國的海上風電無過渡段單樁訂單,為滿足客戶對交付周期和質量的高要求,他們創造性地研發了多絲半窄間隙埋弧焊技術。

經過多年轉型,這家企業已申請海上風電自主專利300余項,成為國內唯一能滿足歐洲標準的超大型海上風電單樁供應商,出口的產品在歐洲市場份額超過20%,每年可助力減少碳排放約3000萬噸。目前,他們正加快布局深海風電裝備,攻克深海風電浮式基礎平臺的難題,為2027年首個商業化項目做準備。
外貿一線觀察:“碼頭直裝”新模式 助風電巨件高效出海
直徑11.5米、長度上百米、重量超過2000噸的風電設備,如何順利運輸出口?在山東蓬萊,探索出的“碼頭直裝”新模式讓這些“鋼鐵巨無霸”高效駛向全球市場。
在山東蓬萊這家海洋重工企業的生產基地,記者看到,巨型風電樁基從廠區貨場直接運抵碼頭裝船出口。這種無縫銜接的“碼頭直裝”新模式,讓產品不再受限于公路運輸瓶頸。

蓬萊海關副關長于照旭稱:“以風電類清潔能源產品為主的海工裝備,以前主要在蓬萊港出口,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貨物是超大件,公路運輸比較困難,成本也比較高,這個問題一直制約企業的發展。我們為企業量身定制了企業自有碼頭開放、設備直裝出口、現場即查即放的檢驗監管模式。”

從“陸路受限”到“碼頭直裝”,精準服務讓出口效率倍增。過去需要9天才能裝船的設備,現在5天就可以出海。效率提升的同時,也讓企業能向更大、更重的海洋風電裝備領域拓展。目前,蓬萊已有3家海工企業的12個泊位實現對外開放。
外貿一線觀察:智能電網 為太平洋島國提供綠色能源中國方案
在“雙碳”戰略引領下,中國綠色貿易正從單一裝備輸出升級為整套系統方案的引領。從東南亞海島到南美山地,中國技術正為解決當地能源痛點、播撒綠色發展提供智慧。
山東煙臺這家電氣有限公司的微電網實驗室里,監控屏上實時顯示著馬爾代夫多個島嶼的電力運行狀態。企業海外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2021年他們為當地安裝智能電表時,發現很多島嶼每天停電多達十次,柴油發電仍是主要電源。于是,他們主動提出為當地量身打造集發電、儲能、調控于一體的智能綠色電網。

煙臺某電氣有限公司海外項目服務部部長朱廣帥稱:“其實客戶在剛開始要做這個系統的時候,疑慮也蠻大的,主要是想這個系統到底靠不靠譜,能不能發出來電。建成了以后,他們就看到真正發了電,把他們的負載帶起來了以后,他們真正地給我們豎起了大拇指。”

“中國方案”不僅改變了當地能源結構,也帶來了人才本地化。最初,企業在當地幾乎招不到電氣工程師,如今超過一半的員工是本地人,光伏和風電運維均已實現本土化。
煙臺某電氣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趙正聰稱:“以前我們打游擊戰,現在我們逐步逐步打陣地戰,我們在全球,比如說在東南亞像泰國這些重要的國家,我們要有本地化的辦事機構常駐,把中國方案往外推。”

煙臺海關綜合業務二處企管科副科長王延銘稱:“我們加大了對清潔能源產業高級認證力度,量身定制個性化培育方案,幫助海關AEO高級認證企業享受低于常規企業20%的查驗率,讓企業享受到更快的通關速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