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朝先(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產業組織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進程中,有三個重要發展方向,即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這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內涵之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要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智能化和綠色化這兩個方向比較容易理解,這與我國當前正面臨的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化轉型是直接相關的。而融合化則體現在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如一二三次產業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乃至城鄉融合、軍民融合、文旅融合等。
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融合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著力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這是“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所需要的。二是著力推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這是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所需要的。三是著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進而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所要求的。
在當前我國正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高質量發展時,將融合化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其重要現實價值。
一是有利于提高產業經濟效益,克服“鮑莫爾成本病”。經濟學界將服務業比重上升,表面上經濟結構得以優化,但實際全社會生產率反而下降的現象稱為“鮑莫爾成本病”,這主要是由于服務業生產率難以提高造成的。當前我國工業化基本完成,服務業占據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保持全要素生產率在一定的合理區間,融合化是一條重要出路。融合化特別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在制造基礎上疊加服務,形成“制造+服務”,不僅改善供給質量,還可實現差異化競爭,避免同質產品之間“血拼式”價格競爭,有效提高企業盈利能力,進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生產效率的提高,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二是有利于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升級,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融合化特別是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數字技術、數據要素廣泛滲透于產品設計、客戶定制、集成制造、市場營銷、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測試認證等各個環節,形成新實體經濟,顯著提升我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次。
三是有利于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與抗風險能力。融合化特別是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有助于填補我國產業技術體系空白,促進新知識、新技術推廣應用。一方面,可以更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另一方面,助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壯大,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實現創新迭代有動力、產業升級有支撐的重要保障,可以顯著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水平與抗風險能力。
《建議》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第一條,可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地位之重。融合化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十五五”時期應牢固樹立產業融合發展理念,進一步采取相應措施大力推進。
一是著力推進制造業服務化,尤其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2015年以來我國服務業占比超過50%,2024年服務業占比達到56.7%,未來我國服務業比重持續上升是趨勢性的。如何在服務業比重上升的同時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穩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關鍵是要避免“過早過快去工業化”、不削弱制造業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的支撐地位。那么,就是要走制造業服務化發展之路,尤其是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應從用地、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出發,建立健全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政策體系,優化融合發展的營商環境,增強跨部門政策協同性,消除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二是著力推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要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推進實數深度融合。深入推進“數據要素×”“人工智能+”行動和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不斷探索實數融合發展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培育技術、資本、人才、數據等多要素共同支撐的數字化轉型服務生態,充分彰顯“數字+制造+服務”組合效應。
三是著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落實好《建議》中“統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增強體系化攻關能力”“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布局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和產業科技創新高地,強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策源功能”等要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