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25年前8個月,中國超越美國,重新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數據顯示,1月至8月,德國與中國的進出口總額達1634億歐元,而與美國的貿易額為1628億歐元。這一變化看似幅度不大,卻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全球貿易格局的微妙調整,凸顯了德國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在多極化世界中的脆弱性與適應性。
此次更替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2025年以來,美國推行的加征關稅舉措對德國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歐盟與美國7月底達成協議,自8月1日起,美國對大多數歐盟輸美商品征收15%的關稅,直接影響了德國汽車、機械、化工產品等傳統優勢產業的出口競爭力。德國批發和外貿協會主席迪爾克·揚杜拉表示,美國加征關稅舉措是導致德國對美出口下降的關鍵原因,美國市場對德國汽車、機械及化工等傳統出口商品的需求顯著減少。數據顯示,僅今年前8個月,德國對美國的出口額同比下降6.5%;其中,8月單月同比降幅高達20.1%,創下自2021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面對利潤空間的壓縮,許多德國企業不得不縮減在美市場的業務規模或推遲投資計劃。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長期保持穩定。中國持續推進新型工業化與綠色轉型,對高端設備、自動化系統、新能源裝備等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這些恰是德國制造的優勢領域。德國的汽車、機床、化工、光伏及環保設備,在中國市場依舊保持較高的競爭力。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也為外資企業提供了較為清晰的政策預期與發展空間。對德國企業而言,中國不僅是重要的出口目的地,更是產業合作和技術投資的重要伙伴。
德國對區域貿易結構的調整也是關鍵原因之一。美國市場受限后,德國企業更加重視與歐洲內部及新興經濟體的合作,加強與中東歐、東南亞的產業鏈協同,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這一趨勢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尤為明顯。德國在努力分散風險的同時,中國則憑借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完整的產業體系,為德國出口提供了穩定支點。
貿易格局的變化背后,反映出德國國內經濟的疲態。近年來,德國經濟連續陷入低迷。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0.3%,2024年再次下滑0.2%,成為歐元區少數連續兩年負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制造業訂單下滑、能源價格高企、消費疲軟、基礎設施投資不足等問題交織,使得德國面臨增長停滯的風險。
德國一直引以為傲的汽車產業近年來同樣深陷危機。2025年以來,德國汽車業利潤大幅下滑:大眾前三季度營業利潤54億歐元,同比下降58%,其中,三季度營業虧損13億歐元;保時捷前三季度營業利潤同比暴跌99%,從去年同期的40億歐元驟降至4000萬歐元;梅賽德斯-奔馳前三季度凈利潤為38.8億歐元,同比減少一半。更嚴峻的是就業流失,咨詢公司安永最新分析報告顯示,從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德國汽車行業凈減崗位約5.15萬個,占全部崗位的近7%,成為受影響最嚴重的工業部門。
長期以來,德國經濟的核心動力來自出口。然而,當外部需求減弱、貿易壁壘上升時,這一模式暴露出明顯的脆弱性。美國加征關稅舉措對德國出口造成壓力,而亞洲制造業的崛起,則在部分中高端制造領域對德國構成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既要面對外部需求疲軟的挑戰,又必須重新尋找產業升級的新方向。
在此背景下,中國重新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不僅是一種經濟結果,也是一種戰略信號。對德國而言,中國市場的穩定與規模為其出口提供了緩沖,對沖了部分來自美國的沖擊;對中國而言,德國的技術優勢、產業標準和市場經驗,則是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資源。兩國的互補性正在重新顯現,并逐漸成為雙邊關系新支點。
未來的中德合作,有望不只局限于傳統貿易,而是向更高層次延伸。高端制造與綠色技術是最具潛力的領域。德國在精密制造、自動化、機器人、醫療器械和環保設備方面的技術領先,與中國的產業升級需求高度契合。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儲能、電池等產業迅速發展,德國在氫能、零部件、智能制造等環節的經驗和標準體系,也可成為中方的重要合作資源。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中國重返德國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不僅是國際貿易格局的短期調整,更體現出德國在全球供應鏈重構、外貿政策變動以及產業轉型路徑中的新選擇。德國經濟雖受制于結構性困境與外部沖擊,但這種格局變化也為其提供了重新定位,即深化與中國合作的新支點。
中國駐德國大使鄧洪波曾表示,中德互利合作助力各自發展、造福兩國人民,不僅不是“風險”,還是中德關系穩定的保障、開創未來的機遇。今年正值中歐建交50周年,未來中德能否在高科技、綠色產業、數字化轉型等領域實現更高質量、更具互補性的融合,是雙方共同的機遇。希望在務實合作與制度對接的基礎上,中德兩國能以此“更替”作為新的起點,以中德高質量合作為中歐關系發展注入新動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