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金融服務的重點領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科技創新活動復雜多元,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創新企業風險特征和金融需求有較大差異,因此需要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服務,滿足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資需求。
政策框架持續完善
“當前,我國處于建設科技強國關鍵階段,科技金融作用凸顯。”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科技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和高度不確定性。傳統金融機構偏好重資產、低風險項目,而知識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往往因缺乏抵押物、風險評估不成熟難以得到有效支持,導致一些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轉化效率較低,發展缺乏后勁。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不斷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政策框架,從信貸、債券、股權等多方面,推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科技金融體系,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強度和水平持續增強。曾剛認為,這有助于破解科技創新“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難題,支撐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并推動人才培養與制度創新。
近日發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截至6月末,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貸款累計簽約金額超2.2萬億元,發放貸款超8500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余額3.5萬億元,同比增長22.9%,較同期全部貸款增速高16.1個百分點;債券市場共288家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約6000億元,其中銀行間市場發行超過4000億元科技創新債券。
“從總基調上看,《報告》保留‘適度寬松’表述,意味著貨幣政策仍將保持支持性立場。”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政策釋放出降低信貸數量訴求、更多關注金融總量,并著力“調結構、重供給”的信號,優化銀行業信貸投放,加大對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支持,實現經濟提質增效。
信貸支持不斷加強
我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為主,加強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信貸資源投入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持續推動銀行完善資源配置、績效考核等政策安排,實現能貸、會貸、敢貸、愿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分析,大量信貸資源投向科技領域,加上更多政策工具提供支持,有力推動了科技貸款服務量增、價降、面擴。
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今年5月份又增加3000億元額度,進一步激勵銀行加大對科技型企業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信貸支持。截至6月末,科技貸款余額達44.1萬億元,同比增長12.5%,較同期全部貸款增速高5.8個百分點。其中,增長最快的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今年以來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
科技貸款利率保持下行態勢。《報告》顯示,6月份新發放科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2.90%,比同期全部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低0.36個百分點,較年初和上年同期分別低0.21個和0.44個百分點。
此外,科技型企業獲貸率保持高位。截至6月末,銀行提供科技貸款服務的企業已達108.5萬家,科技型企業平均獲貸率為51.9%,比年初和上年同期分別高1.3個和2.3個百分點。其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獲貸率均超80%。
曾剛表示,通過發展科技貸款專屬產品,完善科技型企業信用、智能貸款和續貸產品,建立專門授信通道,實行差別化風險容忍和授信政策,有效破解了“貸款難、貸款貴”難題。
融資渠道更加豐富
債券市場作為直接融資的主渠道之一,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今年5月份,中國人民銀行聯合證監會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三類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婁飛鵬認為,這進一步豐富了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渠道和機制,有助于培育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市場生態。
債券市場“科技板”落地以來,市場各方積極踴躍參與,發債科技型企業結構更加多元、行業分布廣泛。截至6月末,銀行間債券市場共有94家科技型企業發行1663.7億元科技創新債券,最長發債期限20年。
“科創債的發行,強化了金融體系對科技創新的更深層次服務,豐富了科創企業的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本以更加多樣化、穩定化的方式流入科技創新領域,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曾剛說。
股權投資機構是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其輕資產、投資周期長,發債融資成本較高。針對這一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與地方政府、市場化增信機構等合作,為股權投資機構特別是民營機構發債融資提供了有效增信支持,并通過多樣化期限設置,支持股權投資機構發行5年期、10年期債券,更好匹配股權投資的資金使用特點及融資需求,降低其發債融資成本。
金融機構快速響應,積極開展債券發行、承銷、做市、投資工作。截至6月末,銀行間債券市場共有23家金融機構發行2206億元科技創新債券,資金專項用于向科技型企業發放貸款,投資科技型企業股權、債券、基金等。
溫彬表示,下一步,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框架將不斷完善,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合力,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債券市場發展,培育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市場生態,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