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 題:以科學之光育人 以報國之志揚帆
新華社記者邵美琦、謝櫻、郭翔
華夏大地,從北到南,一代代科學家無私奉獻、砥礪前行,以科技創新點亮民族復興的征途。一所所高校里,師生們追尋著這些科技報國的豐碑,感悟榜樣力量,讓科學精神與報國理想薪火相傳。
秋日的吉林大學校園,陽光明媚,琉璃瓦頂的地質宮靜靜矗立。
走進507室,辦公桌上放著一些文件,寫字板上記錄著學科建設構想,模型圖邊標注著數據……這里就是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生前的辦公室,如今已成為黃大年紀念館。
紀念館里,泛黃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報告、會議、出差安排……從擔任“863”項目首席專家,到提出“紅藍軍路線”,從設立吉林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學部,到萬米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樣機“地殼一號”橫空出世……黃大年就是這樣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事業忘我地工作。
“那是一種勇于擔當、舍我其誰的緊迫感。”黃大年“大弟子”、如今已是吉林大學教授的馬國慶談起恩師的愛國情懷時說,黃大年精神激勵著他接續奮斗。參觀的學生們將心中的敬仰與感動寫在便簽上,貼滿了追思寄情墻。
傳承紅色基因,堅持鑄魂育人。吉林大學將黃大年紀念館建設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以其感人事跡和高尚品質打造出最生動的思政教材。
湘江之畔、岳麓山下,科學家精神同樣熠熠生輝,照亮青春與夢想。
泛黃的雜交水稻育種講稿、簡樸的書房用具、畝產突破新紀錄時刻的老照片……走進湖南農業大學袁隆平科學家精神展示館,一件件實物與一段段影像靜靜訴說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生躬耕稻田的傳奇。
作為系統展示袁隆平科學家精神的場館,展示館以“禾下乘涼夢”為核心線索,還原了袁隆平院士從1964年發現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到成功培育三系法、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到攻關第三代雜交水稻的艱辛歷程。
“看到袁爺爺在田埂上頂著烈日觀察稻穗的照片,了解到他在觀察了14萬余株稻穗才發現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我真正明白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含義。”湖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生李奕說,每次參觀都能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執著,這激勵著她在作物遺傳育種研究中踏實前行。
如今,湖南農大依托展示館開展“稻田里的思政課”,組織學生走進試驗田,傳承袁隆平院士的科研精神,近年來已培育出多個優質雜交稻新品種。
從農業科技到工科教育,紅色基因在不同高校、不同領域中一脈相承。
大連理工大學校史館依托始建于1952年的理化電大樓,這座三層建筑外表古樸,卻在2280平方米的展區中濃縮了學校的奮斗歷程。從批復創辦學校電文到力學家錢令希院士等人的證書獎狀、筆記手稿,一頁頁文字、一張張圖片、一具具模型講述著學校因新中國而生、因工業立國而興、因科教強國而盛的紅色基因。
大連理工大學校史館館長劉曉梅介紹說,展區設“序廳”“沿革廳”及“專題廳”,融合數字雕塑與3D打印技術,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優勢,布展風格厚重簡約,充分展現大連理工大學“由黨創辦、與國同行”的紅色辦學傳統。
近年來,大連理工大學打造紅色校史現場教學點位,將校史中的紅色故事與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相結合,以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等為主題,整合校史課程建設,依托生動的歷史檔案,提升紅色校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為學校黨校預備黨員培訓、學生黨(團)日活動提供“浸潤式、沉浸式”主題教學。
“紅色基因深深鐫刻在這所大學的發展脈絡中,成為我們一代代大連理工大學師生勇毅前行、接力奮進的力量之源。”大連理工大學2025級本科新生于豐碩同學走出校史館后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