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國“三夏”大規(guī)模小麥機收全面展開,80多萬臺聯合收割機奔跑在希望的田野里,那么如何精準調度這些農機?農機維修服務能不能匹配上作業(yè)進度?來看記者在小麥主產區(qū)的觀察。
全國小麥生產第一大省河南,8500萬畝的冬小麥已從南向北陸續(xù)收獲。“三夏”期間河南投入的聯合收割機預計在20萬臺以上。通過接入“河南農機云”平臺,可實現作業(yè)需求與農機分布的精準匹配。
河南省農機農墾發(fā)展中心農機裝備處四級主任科員 趙華威:我們可以觀測到全省所有農機具的分布情況,同時還可以看到它的實時作業(yè)軌跡和作業(yè)面積。我們可以看到駐馬店西平縣的農機也比較多。切換到衛(wèi)星地圖,還可以看到它實時工作的畫面。
農機信息實時更新,麥收訂單及時推送,依托“農機云”平臺,農機合作社的負責人可以一個人輕松調配30多臺農機的高效運轉。
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阿敏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 尚保平:我的車現在在南陽的、駐馬店的,有在老家的,正在檢修的,在這平臺上看得一目了然。以前管理,收割機不知道去哪里干活,時間都浪費在路上,現在用了平臺調度,我這幾十臺車也能轉得開了。
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宋集鎮(zhèn)高莊村種糧大戶 劉成:自己種了有100多畝地,以前叫收割機都不方便,現在有“農機云”,叫車很方便,哪里車近就叫哪個車,一打電話幾分鐘就過來了。
農機維修也是夏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機手告訴記者,如果農機壞了1小時,就要少收割20畝地,損失近千元。90后小伙子田野是一家農機企業(yè)智能服務指揮平臺的調度員,晚上11時他的調度團隊還在緊張工作著。今年,這個智能服務指揮平臺接入了自主研發(fā)的大模型,可以根據收割進度、跨區(qū)農機數量、機手報修工單,自動生成農機維修車調度建議。
從“搶收”到“智收”,這個三夏,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不僅僅是聯合收割機,越來越多的農機裝備鏈上“云平臺”,助力三夏跑出加速度。
在湖南偏遠的山地丘陵農田里,農戶可以一鍵下單,預約插秧機;
在安徽,今年新上線的植保無人機監(jiān)管平臺已匯聚全省超過1300家飛防組織,6300多位無人機手,提升作業(yè)效率;
在北京,記者看到全國農機作業(yè)指揮調度平臺通過北斗系統,已連接了105萬臺農機,協調黃淮海地區(qū)八個省市7000多個社會化服務組織,在農忙時進行跨區(qū)作業(yè)。
國機數科副總經理 李偉:設備每5秒鐘更新一次,現在我們每一天采集到的設備信息,整體的平臺數據信息每天能達到10億次。下一步我們即將接入更多種類的農業(yè)機械,從整個耕種管收全過程進行全覆蓋,讓農民能更加便捷地去使用我們的平臺和功能。
(總臺央視記者 梁麗娟 張琪 李嘯虎 王濤 宋建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