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文化中國行丨播種“冰麥”、“龍王”巡游、智能養蠶 他們這樣過清明→

發布時間: 2025-04-06 11:16:00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何以清明?正在東北大地春耕的村民、四川元通古鎮的當地人、浙江嘉興當地的蠶農有不同的答案↓  

  凍土春耕:

  清明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清明時節隨著氣溫逐漸回升、土壤開始解凍,為小麥播種提供了良好條件。而“清明忙種麥”這句古老農諺,以往卻不適合仍然帶著冰霜的東北地區。如今,一種叫作“冰麥”的耐寒小麥新品種可以播種在凍土里,將東北大地的春耕時間提前了一個月。傳統農諺與現代技術的結合,打破了黑土地“清明不耕”的傳統,形成了獨特的“節氣農事指南”。

  臨近清明,吉林省洮南市的大通鄉,伴隨著播種機鐵犁旋轉、轟鳴而過,一顆顆飽滿的冰麥麥種被精準地播撒到尚未完全化凍的田地里。

  

  這種小麥由野生天藍冰草和北方春小麥通過現代生物技術雜交而成,繼承了冰草抗凍、耐寒、抗病力強等特點,能夠與東北地區清明前后的土壤和氣候情況完美結合。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 林志:清明時節,東北的土壤溫度還在0℃左右,大田作物無法種植,而冰麥是個例外,這個溫度有利于冰麥春化。種植小麥,把東北的播種時間提前了一個月,和全國一樣,也進入了農耕時節。

  7月上旬冰麥收獲后,空出來的田地還可以種植大豆、燕麥草、白菜等其他作物,通過巧用農時實現一年兩季種植。據初步統計,通過增種冰麥,一畝地的農作物產量比之前增加了兩成。

  

  吉林省洮南市大通鄉村民 蔣忠光:往年一到清明的時候,看見南方都能播種了,咱們東北還是冷冷清清,啥也種不了,咱們也特別的羨慕,自從有了冰麥,每年也能種兩季莊稼了,收入也提高了很多。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 林志:早播種、早出苗、早生長,除了增產,還可以抑制田間雜草生存,避免使用除草劑,而且,不會有蟲害發生,也不用使用殺蟲劑。

  清明前后,土壤的墑情千變萬化,往往會影響種子的發育情況。以往,農民只能憑借經驗來判斷清明前后的土壤墑情信息。而洮南市這家冰麥種植企業采用“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引入“天、空、地”立體監測體系,利用衛星遙感觀測設備,將農田的溫度、濕度、風力、風向實時傳遞到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通過云計算對農田的播種和管理進行精準指導。

  

  從觀察北斗七星位置確定播種時令,到用衛星遙感捕捉作物生長節律;從“晨起看霜”的經驗判斷,到傳感器網絡的精準監測——在清明這個承載著中華農耕文明集體記憶的時間節點,傳統節氣智慧正在數字技術的滋養下煥發新生。

  

  “元通清明春臺會”

  將“勸農”理念薪火相傳

  

  清明時節,承載近三百年歷史的“元通清明春臺會”在四川崇州元通古鎮如約而至,被當地人稱為“活著的清明上河圖”。通過“匯江老龍”巡游、提燈祈福、金牛鬧春等核心活動,傳統民俗與現代科技創意交相輝映。當地人齊聚三江之畔,以世代傳承的儀式祈愿風調雨順、倉廩豐實。

  

  作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元通清明春臺會”最華彩的篇章就是“匯江老龍”巡游了。這條巨龍得名于古鎮三江匯流的景觀——文井江、味江、泊江在這里交融,孕育了古鎮昔日航運和商貿的繁榮。明清時期,鎮上的商會為了祈求江河安瀾,每逢清明時節必會迎出“龍王”來巡游。這條巨龍由271節龍身組成,長達300多米,對應著“元通清明春臺會”271次的舉辦歷史。

  

  四川成都崇州市元通鎮匯江老龍傳統手藝人 宋鵬飛:今年的龍,我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塑料光纖技術,連接到每一節龍的身上。今年元通古鎮清明春臺會,增加了夜游活動,讓龍亮起來了就更增加了可看性。

  “元通清明春臺會”的核心活動在于“勸農勸耕”。清明當日,金牛鬧春祈福儀式在元通塔下舉行。

  

  元通鎮居民念誦勸農祭文:“一鞭春牛,春回大地;二鞭春牛,風調雨順;三鞭春牛,三陽開泰 。”

  作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精華的灌區,崇州保留著完整的天府農耕文明習俗。金牛鬧春祈福儀式重現古時春耕祭祀場景:通過牛舞表演、扶犁開耕、放生祈福等環節,傳遞“春種一粒粟”的農耕智慧,表達人們對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年蠶俗

  邂逅智能養蠶

  

  在浙江,流傳著一句俗語——“清明大如年”。浙江是我國絲綢生產和貿易的中心,清明之后,當地蠶農就會開始新一年的忙碌,所以人們通過節慶活動,祈盼養蠶豐收。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在現代化的養蠶工廠里,采桑養蠶的活動已經可以擺脫節氣的束縛,實現了“季季有春天”

  清明前夕,在浙江嘉興桐鄉市河山鎮八泉村的蠶俗廣場上,隨著蠶花鼓的敲響,一場傳統的“蠶花禮”儀式拉開了清明民俗會的帷幕。

  

  蠶桑絲織技藝展演、蠶絲被制作展示、剝絲綿大賽等獨具蠶鄉風情的民俗活動,將舊時清明“軋(gá)蠶花”的盛景,拉回到了眼前。

  在不遠處的嘉興市烏鎮,非遺活動“烏鎮香市”也吸引了十里八鄉的村民前來“湊熱鬧”。烏鎮香市是當地清明時節祈求蠶桑豐收的重要活動,其中“踏白船”是最獨特的祈福方式,村民自發組建船隊,槳手齊心協力,鑼鼓喧天震響。

  

  浙江省桐鄉市烏鎮香市節踏白船表演者 張阿大:踏白船顯示了每個村莊的勞動力強壯不強壯,拉出來比試一下。

  浙江省桐鄉市烏鎮香市非遺文化傳承人 姚金喬:當時,鄉民是靠養蠶為生的,等到清明時候,期盼蠶農每年都有個好收成。現在,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我們每年延續下去。

  

  這些與養蠶有關的慶祝活動,是蠶農們即將開始忙碌的標志。我國各地氣溫不同,在養蠶時間上也略有差異,但清明節對各地蠶農來說,依然是一個標志性時刻。每到清明時分,趁著天氣晴好,蠶農們會將蠶匾、切葉墩、塑料框等養蠶必用的器具拿出來翻曬消毒,等待適宜的溫度到來。

  據了解,傳統養蠶模式受溫度、場地等諸多因素限制,蠶繭的產量和質量都很難滿足現代市場的需求。

  

  如今,養蠶業正在嘗試將傳統養蠶工藝引入智能生產車間中,打造工廠化養蠶項目。

  在浙江紹興嵊州市的一家養蠶工廠,機械化、智能化的養蠶設備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200名工人就能創造過去10萬農戶的養蠶效益。在工廠化養蠶模式下,企業在打造無菌、恒溫恒濕的環境條件同時,還研發出了可以替代桑葉的人工飼料,徹底擺脫了傳統養蠶對于季節的依賴。目前,該工廠年產鮮繭4萬噸,較傳統種桑養蠶模式來說,節省了96%的桑園面積,提高勞動生產率近500倍。

  

  紹興嵊州市養蠶企業負責人 何銳敏:這個就是我們用人工飼料在喂的蠶,顛覆了5000年種桑養蠶的傳統生產模式,實現了天天收蠶、天天產繭,真正做到了天天是春天。

(責編: 李文治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email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 国产精品午夜无码AV天美传媒| 国精品无码A区一区二区| 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亚瑟影视|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我的小后妈中文翻译|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 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 无码人妻熟妇AV又粗又大 |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无码AV波多野吉衣|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第一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18禁 |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区二 |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无码| 少妇性饥渴无码A区免费| 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无码av免费毛片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 heyzo高无码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五月丁香啪啪中文字幕| 亚洲久本草在线中文字幕| 天堂а√中文在线|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完整版| 日韩中文在线视频| 最近2019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