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黎平縣肇興侗寨大門,沿著石板鋪就的主路,不遠便到了“信團鼓樓”,仰頭凝視,只見層疊飛檐似蛟龍騰云,榫卯相接托起鎏金寶頂,那雕花欄板間似流轉著百年時光,這一座鼓樓,便恍若一部立體的侗族史詩。
這樣的鼓樓,肇興侗寨一共有仁、義、禮、智、信五座。
3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考察時,便來到信團鼓樓,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圍坐在火塘邊,共話鄉村全面振興。
此情此景,對于侗族朋友來說并不陌生,在侗寨里,鼓樓不僅是地標,更是民主議事的場所。
“村里但凡有重大的事項,需要討論和決定的,我們都會到鼓樓,召集全體村民共同議事,民主表決。”黎平縣肇興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陸衛敏介紹道。
千百年來,鼓樓火塘邊的長凳上,寨老與村民圍坐一堂——山林如何管護、糾紛如何調解、村規如何修訂,大事小情皆在此公開商議。在這里,沒有高高在上的權力,只有平等對話的智慧,這是肇興侗寨延續千年的“鼓樓議事”傳統,也是貴州少數民族鄉村基層治理的鮮活縮影。
而維系這套治理體系的,正是侗家人傳承千年的“款約”。
在肇興侗族文化展示中心,一塊印滿文字的“款碑拓片”靜立展臺。這些文字記錄著侗族先民對偷盜、糾紛、水利、婚嫁等事務的約定。
陸衛敏介紹說:“我們侗族每個寨子都有自己定的款約,也有幾個寨子共同擬定的款約,內容包括社會治安、鄉風文明、移風易俗等。”
款約是侗族口口相傳的規訓,將道德倫理化作具體可循的契約。寨老們依“款”調解矛盾,村民以“款”自我約束,如今,古老的約定與現代的村規交融,讓“有事共議、有責共擔”的治理傳統生生不息。
從款約到如今的村規民約,從鼓樓議事到院壩協商,貴州鄉村正書寫著一部傳統與現代交響的治理史詩。這里的故事,不僅是侗寨的,更是中國鄉村治理的生動體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