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克宗古城內,游客尋覓藏家文化;南寶牧場草甸上,凝結的水滴折射出七彩光芒;扎雅土司莊園內,藏族歌舞表演和文化體驗活動悉數登場,臺下賓客滿座……香格里拉的文旅產業如靈動絲線,編織起鄉村振興的幸福華錦。
在香格里拉,文旅并非單純景觀塑造,而是把民族文化、自然風貌與鄉村野趣轉化為文旅產業的發展要素和發展動力,從非遺工坊到生態旅游線路,處處承載著振興希望。
繪就美麗鄉村畫卷,喚醒振興內生力量——歡聲笑語與奇山秀水交融中,定格下來自香格里拉的幸福注解。
吃好生態飯 特色產業開花結果
清晨,洛吉鄉尼汝村從薄霧中醒來。一群游客已趁著晨光整裝待發,他們的目的地是距離尼汝村11公里的七彩瀑布。
哈巴雪山的冰川融水匯集孕育了尼汝河,在不經意間造就了七彩瀑布奇觀——水流從苔蘚間奔涌而下,陽光撫摸厚實的苔蘚,在綠毯上勾勒出斑斕的畫卷。
“七彩瀑布一直是游客來到尼汝村的核心景點,輕量化的徒步線路適合一家老小體驗。”尼汝村村委會主任楊世榮介紹,暑期每天都有50余人到七彩瀑布游玩,對于目前只能自駕或包車到達的尼汝村來說,變化正悄然而至。
從2300米的河谷到4628米的康曲岡雪山,尼汝村匯集了原始森林、峽谷群落、高原湖泊、高山牧場等自然景觀,這些不可復制的生態景觀為尼汝村的文旅產業提供了“原始素材”,構建了觀光、生態體驗、戶外探險等文旅項目的核心吸引力。
“你們回來了,請先喝上一杯熱姜湯。”阿若康巴·尼汝莊園負責人達瓦知詩在民宿門口熱情迎接徒步歸來的游客。達瓦知詩家的祖宅經過改造后,成為擁有11間客房及中庭花園的民宿。“機緣巧合下,我與‘阿若康巴’品牌的創始人成為了合伙人。”看好家鄉文旅產業發展勢頭,回鄉創業的達瓦知詩介紹,這場雙向奔赴的合作投資近500萬元,從意向到營業僅用了3個月。
“以前大家想的是吃飽就好,現在想的是怎么打造景區,如何過得更幸福。”楊世榮深切地感受到村民們的變化,大大小小的民宿接連開張,從事向導工作的村民也逐漸增多。2024年,尼汝村人均收入達到22770元,較上一年增加了2000元。
在香格里拉,生態是文旅發展的“源頭活水”,文旅是生態價值的“放大器”,兩者共興共榮。
圍繞近年來的徒步熱,香格里拉市梳理出市域內徒步線路116條,其中,白名單8條、黑名單9條、灰名單72條、準白名單27條,為徒步旅游線路發展運營的規范化、長久性保駕護航。
包括尼汝七彩瀑布徒步路線、團結村千湖山經典徒步路線、阿布吉徒步路線在內的9條試點路線,成為香格里拉以生態為底色發展文旅產業的實踐路徑,在推動實現鄉村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又能守護生態根基、傳承文化內涵。
端牢文旅碗 增收渠道不斷延展
小屋依山勢錯落分布,推開窗便能看到兩座雪山同框的景象:哈巴雪山如銀白巨劍,峰頂直指云霄;玉龍雪山似銀龍飛舞,連綿起伏不絕。云極野奢半山酒店在山脊矗立,星辰透過房間頂窗灑下。
“過去路不通,當歸、附子沒人要,牦牛也賣不出去。”虎跳峽鎮東坡村委會老藥山上組黨支部書記陸金明介紹,曾經的老藥山上組貧困率達80%以上,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不足。脫貧攻堅以來,老藥山上組一改舊貌,交通方便了,居住條件改善了,發展產業的信心也足了。“尤其是云極野奢半山酒店營業后,大家對怎么干有了更清晰的想法。”
2022年,老藥山上組依托兩山聳立、星河草甸的獨特景觀,引入文旅企業投資開發,推出“酒店+景區+農戶”的綜合發展模式,鼓勵農戶參與,建立利益共同體。
“酒店的收益惠及整組,村民可以得到土地流轉的租金和酒店盈利后10%的干股分紅。”東坡村致富帶頭人、云極野奢半山酒店負責人谷志全介紹。
2025年,老藥山上組集體收入達200萬元,戶均年收入超過5萬元,同比增長350%。
老藥山上組的增收賬本寫了一頁又一頁:三泉河牦牛養殖合作社有240余頭牦牛,涉及24戶農戶,戶均一年增收3萬元;百畝中藥材種植地,家家都參與,戶均一年增收4萬元;旺季牽馬帶游客,馬匹供不應求,戶均一年增收3萬元;種植蔬菜供應酒店,戶均再增收2萬元;在酒店從事客房服務、餐飲后廚、前臺接待、保潔和戶外領隊等崗位,30多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增收5萬元。
“組里存款最少的家庭也超過了20萬元,誰還往外跑,全都回來賺錢了。”陸金明說,大家一致同意把2024年的分紅投入到基礎設施的完善中,吸引更多游客到老藥山觀山觀星。
文旅產業帶動家門口就業增收的不止一處。文旅產業鏈不斷延長,承載著鄉村振興的深層期待,更切實拓寬了村民們的致富渠道。在香格里拉市,直接從事景區景點、酒店民宿、旅行社、藏民家訪等涉旅行業人員已達2.16萬人,約占全市人口總數的1/9;間接從事交通、餐飲、銷售等行業人員達9.36萬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一半。
唱響團結歌 發展動力更加強勁
“以后,我們要在里面擺上納西造紙、東巴鼓和農特產品,再把我們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都請到一起展示非遺技藝。”三壩納西族鄉白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紅星指著剛建成的農耕文化中心規劃未來,農耕文化中心還將承擔住宿、餐飲、文化體驗的多重功能,作為文化對話的窗口,豐富文旅業態。
白地村依托白水臺景區資源,整合旅游要素,推動“資源變資產、文化變效益”的轉型,以文興旅、以旅興村。“不少游客到白水臺游玩后,都會進村轉轉,我們將努力把‘歇腳’變為‘留宿’。”楊紅星帶領全村進行納西文化提升,民居外墻的納西神話繪圖引人入勝,東巴文化傳習館內誦讀聲陣陣。
“白地村轄區內海拔落差大,居住著納西族、彝族、藏族、傈僳族等多個民族。我們根據不同海拔和條件,打造適宜發展的產業,靠近景區的優先發展旅游,居住在坡地的種植水果,靠近山區的就養殖藏香豬和黑山羊。”楊紅星樸實的話語中蘊含著真切的想法——共同富裕一個都不能少。
白地村以黨建引領、農文旅融合、特色產業提質以及聯農帶農增收等方面的綜合措施和政策支持體系,構建“收益分紅+就業帶動”的創新模式。2024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已累計達到167.59萬元;2023—2024年景區門票分紅覆蓋全體村民,累計分紅達101萬余元,成功帶動脫貧戶實現人均年增收超過2000元,真正做到了發展成果由村民共享。
共享發展機遇,共赴幸福征程。在香格里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共同意識,推動著全市各民族在鄉村振興中全方位發力——通過共同參與文旅產業發展,將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同時通過文化交流、社會整合等形式,增進了彼此的了解與信任。
地處滇川藏三省區交界,承擔“滇西北旅游環線”“金沙江旅游經濟帶”“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的核心樞紐功能,香格里拉市將文旅產業作為全市的“龍頭”產業、支柱產業,通過精心規劃的“一心兩環三區多點”旅游發展空間布局,有效整合了各類文旅資源,以實現文旅產業的快速崛起。
今年8月,獨克宗古城累計接待游客155.68萬人次,單月客流突破歷史新高;端午假期,香格里拉市共接待國內游客31.91萬人次,旅游花費1.965億元,占全州的84.22%;今年1至8月,香格里拉市接待國內外游客1654.95萬人次,同比增長20.63%,旅游總花費157.1億元,同比增長39.32%。
可以看出,香格里拉文旅產業正通過資源轉化、產業融合、經濟增收、文化傳承等多維度作用,進一步擦亮了“世界的香格里拉”金字招牌,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無垠的雪山腳下,一朵朵振興之花正在悄然盛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