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華碩e創公益影像單元中,由北京師范大學黨委統戰部牽頭,該校藝術與傳媒學院、地理科學學部聯合制作的原創紀錄短片《風向西北》,斬獲一等榮譽。該片以北京師范大學學生的視角,展現了地理科學學部教師多年堅守青藏高原開展野外科學研究,與當地各族群眾共同守護高原和建設美好家園的故事。主創團隊近日接受記者采訪,介紹了短片拍攝的幕后故事。
故事始于20多年前,現任民盟北京師范大學委員會主委、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的李小雁,當時博士畢業不久,帶著三名學生踏上了青海湖科研之行。10年后,李小雁當年的博士生、現為地理科學學部工程師的胡廣榮接過了科研交接棒。來到青海湖畔,他意外遇到了“家人”——“藏族阿哥阿姐(公保才布騰和達力卓瑪)一家人不僅為我提供了生活便利,還主動幫助我開展野外實驗。”胡廣榮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道。他和藏族阿哥阿姐的故事,成為《風向西北》的一條主線。
《風向西北》海報。北京師范大學供圖
這條主線得來不易。2024年2月,北京師范大學黨委統戰部籌劃當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暑期教育實踐時,考慮組建一支學生團隊拍攝紀錄短片。藝術與傳媒學院師生擔綱的創作班底4月組建完成。
這部片子要拍成什么樣?這個問題困擾著拍攝團隊。前期,他們在北京師范大學青海湖流域地表過程綜合觀測研究站周圍拍攝了大量展現當地樣貌、風物的素材,卻找不到故事主線。直到他們坐著車顛簸了4個小時,與駐扎在夏季牧場的阿哥阿姐一家見面,情況才有了轉機。
當胡廣榮還在為雙方的生活、文化習慣差異擔心時,主創團隊成員們與牧民一家已自然熟絡起來:大家一起吃糌粑、喝奶茶、看給牧民一家帶的照片,一起唱歌、騎馬直到手機電量耗盡,剛剛高考完的東州向胡廣榮求解人生規劃……在司機師傅再三催促的離別時刻,該校黨委統戰部干部吉韻光終于知道東州阿媽和小舅媽一直用藏語小聲念叨的話,意思是自己像小舅媽的女兒,不禁感動落淚。
《風向西北》的指導教師、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喻溟稱,“他們像迎接家人一樣招待我們攝制組,胡老師與牧民之間的默契無需刻意渲染,這種真實的情感流動,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成為融入生活肌理的自然表達。”“看到胡老師與牧民重逢時的擁抱,看到周宣汝(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2023級碩士研究生)在草原上與藏族少年暢聊未來,我突然明白‘共同體’就存在于這些具體的、溫暖的聯結中。我重新理解了自己作為青年創作者的使命——用影像凝聚人心,讓團結的故事被看見。”《風向西北》導演、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楊柳稱。
前往夏季牧場是團隊拍攝的轉折點,也是紀錄片另一位主人公周宣汝尋找科研價值與人生意義的轉折點。此行之前,她的心頭縈繞著與很多同學一樣的困惑:科研選題的研究意義到底是什么?未來的科研方向應該往哪里走?行程中,她觀察到架設在青海湖畔的通量塔、巴歇爾槽、蒸滲儀等儀器如何把風雨水土過程變成數字,開始明白“地理不僅僅是數據與圖表,更是人與自然、人與大地、人與人之間的聯結”;當她在夏季牧場喝著東州阿媽煮的奶茶,在觀測站享用蒙古族阿姨熬制的小米粥時,她意識到,自己在地球第三極已經有了“家人”……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廖英稱,2022年至今,校黨委統戰部聯合學工部、校團委、港澳臺事務辦公室等部門,連續組織青年學子深入新疆、內蒙古、青海等地區,“這樣的聯動是學校構建大統戰工作格局的成果”。廖英表示,“如何才能帶領學生們更好地感受、體驗、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是我們在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時持續研究的課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