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瓊穆崗嘎雪山腳下的尼木縣麻江鄉人工種草草場,在陽光的映照下格外壯闊。連片的燕麥草隨風搖曳,泛著金黃的光澤,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2025年麻江鄉燕麥草收割工作正式拉開帷幕。這幅草浪翻滾、機器轟鳴、牧民歡笑的豐收圖景,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自2017年起,麻江鄉開啟了人工種草的探索之路,如今7000畝燕麥草場已成為當地牧民的黃金牧場。為降低牧民種植門檻,上級部門全程貼心幫扶,免費提供種子、提前整好耕地,讓400余戶牧民零負擔種下希望,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便是草場最熱鬧的時節,今年也不例外。牧民或駕駛皮卡車滿載著收割而來的飼草穿梭草間,或彎腰撿拾打包好的飼草,指尖沾染著青草的香氣,臉上滿是藏不住的喜悅。
據測算,每畝燕麥草產量千斤左右,沉甸甸的收成背后,是400余戶家庭的生計與希望。
讓大家振奮的,是錢包越來越鼓的幸福感。在上級部門的幫扶下,燕麥草產業從種植到收割形成了完整鏈條,牧民既能參與田間管理又能通過收割獲得務工收入。如今,當地牧民每戶年收入最高可達一萬元,低的也有五六千元,穩定增長的收入讓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麻江鄉作為純牧業鄉,過去長期面臨天然草場超載和雪災導致飼草短缺等難題,牧民收入波動較大。為解決這一困境,2017年,麻江鄉黨委、政府在強聶村和達瓊村啟動了大規模人工種草項目。通過公開招投標引入第三方公司,統一提供燕麥草等飼草種子,并整合草場資源,其中近半數的種子和草場由鄉政府直接支持,引導牧民轉變傳統養殖方式,逐步形成“人工種草+合作社育肥”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曾經依賴天然草場的麻江鄉牧民,如今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經過8年的精心耕耘,這片草場已成為牧民心中的“綠色銀行”,不僅顯著提升了畜牧業抵御雪災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而且通過科學種植和規模化利用,讓兩村400余戶牧民家庭牢牢掌握了增收的“錢袋子”。
11月初,記者在強聶村和達瓊村看到,連片的燕麥草隨風起伏,宛如金綠交織的草浪。牧民抓住晴好天氣,使用收割機在草場忙碌作業,收割和轉運工作有條不紊。據悉,全部收割任務預計需要十余天時間,將為牲畜越冬備足“口糧”。
近年來,麻江鄉依托人工種草推進生態治理,通過科學種植和精細管護,使草場重現生機,成為牧民增收的聚寶盆。“這片草場自2017年開始種植飼草。之前群眾缺乏固定收入,種草之后,村里男女老少都有了活干。”達瓊村黨支部副書記次旺占堆介紹說,產出的草既能自用,也能喂牲畜。在鄉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大家的收入明顯提高。
據了解,該項目采取“政府扶持+合作社帶動+群眾參與”模式,惠及400余戶牧民。鄉政府的資源支持顯著降低了牧民的生產成本,合作社通過規模育肥和統一銷售,將飼草轉化為實際收益,讓牧民無需額外投入即可共享發展紅利。
“從成效來看,項目不僅為牧民構建起穩定的年均增收保障,而且通過7000余畝人工草場的規模化種植,大幅減輕自然草場的放牧承載壓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增收的良性循環、雙向共贏。”麻江鄉政府工作人員扎西云旦表示。
下一步,鄉里將聚焦飼草品種迭代優化,持續提升飼草加工儲存的專業化能力,推動項目長效運轉、提質增效,同時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為同類高寒牧區的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提供有益借鑒。
這場豐收不僅為牧民開辟了穩定的就業路徑,而且送來了實實在在的定心丸。以往每到冬季,飼草短缺是牧民心頭的難題,牲畜越冬成了“懸在半空的事”。如今,草場收割的飼草量充足,足以覆蓋所有家庭的牲畜越冬需求,“冬天喂草不用愁”的踏實感,讓牧民徹底卸下了心頭重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