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去往昌都學生家訪的道路
巍峨連綿的雪域高原,以磅礴氣勢孕育著堅韌的生命,也牽系著無數學子求學的夢想。西藏民族大學始終把“立德樹人”的根基,深深植根于對學子的關懷之中。跨越千山萬水的家訪,正是這條情感紐帶最直接、也最溫暖的延伸。每年暑期,老師們走下講臺、走出校門、背起行囊,循著學生的成長足跡,走進高原深處,踏入鄉村角落,推開一扇扇質樸的家門——這一刻,我們抵達的不只是地理坐標上的遠方,更是心與心交匯的彼岸。
這早已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一扇“雙向理解”的窗口被悄然推開:我們觸摸著學生真實的生活肌理,傾聽家長最樸素的期盼與牽掛,感知那些課堂之外、悄悄塑造學生心靈的力量;與此同時,也把學校的關愛、教育的溫度、未來的希冀,親手遞到養育高原學子的父母親人手中。2025年暑期,我有幸加入家訪隊伍,與伙伴們一同奔赴昌都,開啟這段滿含初心的家訪之旅。
紅色昌都:高原上的思政實踐起點
此行,我們懷揣著沉甸甸的期待與責任,帶著學校的溫暖與關懷,前往昌都鄉村社區走訪學生家庭。飛機穿云而下,穩穩降落在世界海拔第二高的邦達機場。艙門開啟的瞬間,凜冽而純凈的空氣裹挾全身,冷風直沖鼻腔,隊員們強忍著初抵高原的眩暈,踏上了這片向往已久的紅色康巴大地。沿著蜿蜒起伏的214國道前行,穿越了兩江交匯的壯闊景致,再翻越兩座橫跨深谷的大橋,藏東南的璀璨明珠——昌都市終于映入眼簾。抵達駐地、稍作休整后,高原反應尚未完全緩解,我們便立刻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聯系次日受訪學生,確認家庭住址和聯系方式,對地處偏遠的學生(家庭)進行電話(視頻)訪問……夜幕降臨,我們又匆匆趕往糧油店,精心挑選米、面、油等慰問物資,與送貨司機反復溝通路線和時間,只為確保這些承載著學校關懷的“心意”能準時送達學生家中。
初訪體驗:信任在酥油茶香中升溫
高原的第一夜,空氣似乎都凝著重量。初次以隊長身份家訪,興奮與壓力在心底交織,雖然積累了前兩次的經驗,但面對未知的路線、多樣的家庭情況,心中那份“不踏實”感依然揮之不去。翌日清晨,我們前往第一戶家訪學生拉姆(化名)家,行駛一段路程后,車便在路邊停下了,前方是只能步行的崎嶇小路和陡坡,隊員們肩扛手提著沉重的慰問品,在稀薄的空氣中艱難行走,不足200米的陡坡,竟耗費了足足10分鐘,每幾步就要大口喘氣,稍作停歇才能繼續。

圖為老師向學生解讀西藏大學生就業政策
正走著,就聽見坡上有人喊“老師,慢點!”抬頭一看,拉姆和她媽媽正站在轉角處招手。拉姆趕緊下來幫我們提東西,總算抵達了學生家門口,推門而入,整潔的屋內暖意融融,桌上早已擺滿了奶渣、水果和牦牛肉干。剛坐下,一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酥油茶便遞到手中,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如歸故里的親切與溫暖。在家中,我們細致詢問了拉姆的生活學習、歸家旅途和考試成績,全面了解了她的家庭狀況與未來規劃,重點解讀了國家最新教育政策、學校“獎、助、勤、貸、補、免”幫扶體系及西藏就業政策,反復叮囑假期安全事項,耐心傾聽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建議,并鄭重轉達學校的關心與問候。拉姆的母親專注地聽著,雖然大半內容要靠孩子翻譯,但母親緊鎖的眉頭在聽到“關鍵點”時總會豁然舒展,會用力地、由衷地點頭,嘴角咧開最質樸無華的笑容,傳遞著對學校家訪工作的由衷肯定與支持,還有對子女成才的殷切期盼。
真情交融:家校協同育人的生動圖景
家訪路上,三個家庭的故事,讓我們讀懂了民大與高原的深厚聯結。家訪中,我們遇到了一戶特殊的“民大世家”,家訪學生央宗(化名)與姨媽、姨父是學校校友。提起當年的老師,三人仿佛打開了話匣子,連老師的口頭禪都記得清清楚楚,還不停問“王老師現在還帶班主任嗎?”“李輔導員退休了嗎?”圍坐在溫暖的火爐旁,大家聊起當年在嘉惠市場淘書、在圖書館占座、在食堂搶土豆雞丁的日子,那些青春記憶里的“小插曲”,讓屋里的笑聲此起彼伏。姨父望著窗外,語氣里滿是懷念:“真想再回母校走一走,看看宿舍樓前的那棵老桐樹還在不在。”這份跨越代際的母校情結,正是學校情系高原辦學精神最生動的注腳。
永措(化名)的家在偏遠牧區,幾經輾轉打聽,我們的車終于在顛簸中駛入他所在的偏遠住地。作為家中四兄妹的老二,假期返鄉的永措早已熟稔地投入放牧、拾柴、撿牛糞的日常勞作里。見我們到來,一家人圍攏過來,臉上滿是關切,急切地想知道這個走出牧區、在西藏民大求學的孩子在校的點點滴滴。巧的是,來訪的兩人中,一位是永措的輔導員,另一位正是他《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授課老師。輔導員細數著永措擔任班干部的擔當、團結同學的熱忱以及優異的學業成績,言語中滿是贊揚。授課老師當場和永措一起用手機查詢了課程成績,屏幕上“優秀”二字格外醒目。永措的媽媽忍不住摸了摸他的頭。話題自然地轉向未來,圍繞永措的就業規劃,大家展開了熱烈的探討。訪談間隙,我們受邀體驗他們的日常勞作——一同擠牛奶、撿拾用作燃料的牛糞。夕陽下,大家舉著手機拍“全家福”,每個人的臉上都沾著點泥土,卻笑得格外燦爛。主人熱情地端上酥油茶和糌粑,同伴翻譯道:“到了家里,就是親人,要按家里的規矩待客。”這句樸素而真摯的話語,道出了家訪所建立起的那份超越師生關系的深厚情感連結。

圖為老師在家訪,背后墻上是貼滿學生獎狀的“榮譽墻”
另一位受訪學生旺姆(化名)的故事,同樣藏著打動人心的力量。走進旺姆家中,一面貼滿獎狀和榮譽證書的墻格外醒目,記錄著家中旺姆家兩姐妹的奮斗足跡。旺姆已在西藏民大就讀,品學兼優;妹妹今年高二,明年即將參加高考,而民大將是一家人共同的“第一選擇”。這份對民大的向往與信任,已成為家庭最珍貴的“珍藏”。更引人深思的是她們父親的身份——昌都市基層宣講團成員。他皮膚黝黑,聲音洪亮,常年奔走于昌都各地,用最接地氣的語言,向農牧民群眾宣講黨的惠民政策、民族團結故事和國家發展成就。談及女兒們的選擇,這位宣講員父親眼中閃爍著自豪與堅定:“把孩子送到民大上學,是我們全家認為最正確的決定!”他解釋道,民大不僅教授了孩子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她們的格局、視野和家國情懷。現在,他每次去宣講,常以女兒在民大的成長經歷為生動案例,向鄉親們講述民大的辦學特色與育人溫度。
自2018年4月啟動家訪工作以來,西藏民族大學每年組織教職員工奔赴各地,開展學生家訪實踐活動,7年間,家訪行程累計超12萬公里,足跡遍布7個省(區)的50余個地市,走訪1600余組家庭,旨在持續深化家校共育,提升邊疆民族人才培養質量,為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每一次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的抵達,每一碗熱氣騰騰暖徹心扉的酥油茶,每一雙充滿飽含期盼的眼睛,每一份詳盡記錄的檔案,都在無聲地訴說著教育的溫度與力量。這條路,崎嶇而且充滿挑戰,卻因承載著萬千家庭的希望與夢想、肩負著培育新時代西藏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愈發顯得無比光榮。未來,我們將繼續用腳步丈量高原,用真情溫暖人心,將立德樹人的壯麗篇章,永恒地書寫在巍峨的雪山之巔、奔騰的江河之畔。(中國西藏網 文/沈耀 姜雪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