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訪中國的外國人常會感到‘未來沖擊’,震驚于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高速鐵路、巨型橋梁、隨處可見的電動汽車、超級應用和三折智能手機?!?/p>
《大西洋月刊》網站10月30日發布的一篇題為《中國正在建設未來》的文章聚焦中國科技的發展,并認為,美國應該正視中國的優勢,并在一些領域展開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大西洋月刊》報道截圖
文章作者在今年訪問了深圳華強北。作者注意到,與十五年前相比,如今華強北銷售國產品牌的攤位更多了,而且產品也更加有趣并富有創造性,比如 LED 背包、跳舞的迷你機器人等等。
文章稱,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在華強北生產,數以千計的小工廠、設計工作室與電子產品銷售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都掌握了快速開發、生產和銷售新產品的方法。而這種自下而上的、開放包容的制造生態系統最終孕育了華為和大疆等中國大型科技公司。
文章認為,中國科技企業有一個顯著共同特征:自主生產硬件。比如由于其產品能快速進行原型開發、改進并大規模出貨,中國科技企業能更容易地研發新品。此外,這些企業的成功也得益于中國現有的供應商、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力。中國的電力價格低廉,建設速度快,勞動力掌握多種不同技能。而即便這些公司的部分嘗試沒有取得成功,但過程中所培養的員工技能、所建立的供應鏈,都可被應用于未來的其他產業。
此外,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也促使中國企業尋求差異化發展,并推動了中國科技行業的多元化。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追求的不僅僅是大語言模型的規?;?,像“深度求索”,就在提升AI模型的技術架構效率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并顯著地降低了成本;許多初創企業聚焦具身人工智能;還有企業專注于人工智能的行業化應用,比如老人護理或是警務巡邏。
競爭也推動中國企業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技術。從電動汽車公司到家電品牌,中國企業競相將最新的人工智能模型整合到產品中。而“開源”這一概念也被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所廣泛接受。中國企業定期發布人工智能模型的權重和訓練方法等信息——基本上是允許用戶免費下載、修改和調整模型。
作者認為,不久后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可能成為世界許多地區,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的標配,進而吸引更多開發者來到中國,提升中國技術的競爭力并塑造全球技術標準。
文章最后表示,美國與中國會繼續競爭,也應當繼續競爭,但在特定領域,雙方通過加強合作能實現互利共贏。如果美國因傲慢或敵意而拒絕正視中國的優勢,最終可能會變成一個更加封閉、保護主義盛行的國家 —— 屆時,美國民眾將不得不使用價格高昂的 “美國制造” 產品,承受高昂的電價,高校實力也會衰退。
編譯丨朱宛玲
簽審丨賈延寧
監制丨劉軼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