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汽笛長鳴,高速列車駛出貝爾格萊德中央火車站,直奔塞爾維亞與匈牙利邊境城市蘇博蒂察。匈塞鐵路塞爾維亞段于3日全線通車,8日開始運營客運列車。這條“鋼鐵絲路”承載著塞爾維亞人民多年期盼、凝聚著中塞兩國鐵路建設者八年心血與智慧。
“我們是肩負著責任和使命來的,”回顧過去2000多個日夜,匈塞鐵路塞段項目負責人齊豐然感慨萬千。齊豐然坦言,如何讓成熟的中國高鐵建設管理經驗與歐洲的標準和體系有效對接,是項目順利推進的關鍵之一。中方創造性地建立多層級會議協調機制,暢通與塞政府、業主、監理及各合作方的溝通,幫助當地合作企業共同成長。
塞爾維亞籍總工程師米蘭·巴諾維奇加入塞段項目建設已有7年多。他表示,項目推進過程中,熟悉當地有關規定是比較大的挑戰,“經過多次會議和溝通,我們最終成功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據齊豐然介紹,匈塞鐵路采用的是歐洲技術標準,但在關鍵工程的技術方案制定中,中國鐵路建設智慧與經驗發揮了關鍵作用,中國方案得到各方信服。
以塞段全線中的特大橋梁——維爾巴斯特大橋為例,中方團隊基于國內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優化梁型的中國方案,該優化設計可以減少橋跨、縮短工期并節約造價。然而,讓起初固守歐洲設計理念的塞方接受這一方案并非易事。
通過反復的技術研討、細節論證甚至實地驗算,中國團隊用過硬的技術實力最終說服了塞方。“他們最終表示信服,認為中國的方案是更優的選擇。”齊豐然說,這增強了團隊推動更多中國智慧落地的信心。
巴諾維奇說,維爾巴斯特大橋的建設令他印象深刻,特別是大橋使用了中國生產的鋼材。“我當時去中國參觀大型鋼廠、了解相關生產技術。我們所有去過中國的工程師都對中國的生產能力和工藝水平印象深刻。”
建設期間,不少塞方官員、技術和管理人員還赴華交流,親自見證中國高鐵的發展成就,塞方監理在驗收中國制造的鋼軌后接連贊嘆質量高。
整條鐵路線路配備了全套來自中國的通信信號系統。這是塞爾維亞首次引進這樣的系統,負責數據處理的工程師們都為能學習通信信號的新技術而感到興奮。
從貝諾段的接觸網懸掛系統、通信信號系統,到諾蘇段批量應用的中國鋼軌、道岔、鋼結構等,中國元素在成功對接歐洲標準后,一步步在這條鐵路上扎根,實現了從技術、裝備到標準的“軟聯通”。
“不少解決方案都來自中國,這些中國新技術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巴諾維奇說,“每次在這條鐵路上乘坐列車,我們都能感受到中國新技術的優秀與可靠。”
2024年4月底,為實現提前一年竣工的目標,諾蘇段108.1公里的范圍內項目方設置了兩個鋪軌基地,組織了兩套大型的鋪軌和軌道調整的機組設備,同時進行鋪軌作業以縮短工期,終于提前鋪通軌道。
巴諾維奇說,中方引入了新的鋪軌技術和設備,為線路的按時完工和上部結構的高質量施工作出重要貢獻。
如今,先期開通的貝諾段已安全運營三年多,日均開行60多列客車,最高單日發送旅客1.5萬人次,累計超1200萬人次,徹底改變了貝爾格萊德與諾維薩德間的通勤方式。不少當地民眾實現了“雙城生活”。“匈塞鐵路是一場‘交通革命’。相信未來幾年我們會看到它為塞爾維亞帶來更多的變化。”巴諾維奇說。
八年風雨兼程,圓夢多瑙河畔。匈塞鐵路塞爾維亞段不僅是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鐵路,更是中國方案、中國智慧與歐洲標準成功對接的典范,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生動實踐,譜寫出中塞友誼與合作的嶄新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