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葡萄酒,尼日利亞可可豆,阿爾及利亞橄欖油……這些來自非洲的商品,正以更低的成本跨越重洋,走近中國消費者。
2024年12月1日起,中國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近日,中方宣布將零關稅擴圍至53個非洲建交國。業內人士認為,這一舉措,將推動中非合作向更深層次產業合作邁進,共創更高的附加值。
覆蓋國家范圍更廣
——通過商簽共同發展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落實對53個非洲建交國實施100%稅目產品零關稅舉措
工作日的一個午后,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家咖啡館里,幾名顧客正悠然地享用著咖啡。吧臺上,擺著幾個盛著咖啡豆的玻璃罐,湊近一聞,香氣撲鼻。
“我們的豆子大多來自盧旺達,起初是我去旅游時無意淘來的。”店主張雪說,盧旺達部分地區海拔較高,晝夜溫差較大。這些在特殊氣候和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咖啡豆,顆粒飽滿,帶有鮮明的果香、花香,有的還伴有焦糖、巧克力的甜香。“以前,進口咖啡豆的客戶群體比較小,大家雖然愿意嘗試,但價格相對高。這幾年,中國和非洲合作越來越密切,商品關稅不斷調整,降低了產品成本的同時也讓更多咖啡愛好者嘗到來自盧旺達的豆子,當地種植戶的收入也明顯增加了。”
變化不僅發生在這一罐罐咖啡豆中。近幾年,國內不少城市的超市貨架上,擺上了更多種類的非洲產品:盧旺達的辣椒醬,塞內加爾的金槍魚,肯尼亞的牛油果,貝寧的菠蘿……這都是中國對非關稅調整的顯著成果。
近年來,中國持續面向非洲國家擴大市場開放水平,推動非洲優質產品對華出口。2024年12月1日起,中國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成為實施這一舉措的首個發展中大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
“零關稅政策大幅降低了非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壁壘,為非洲出口規模擴大、品類多元化創造了條件。”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王進杰告訴本報記者。去年,中非貿易額達到2956億美元,連續第4年創歷史新高。中國連續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零關稅政策自啟動至今年3月,中國自非洲最不發達國家進口額達214.2億美元,同比增長15.2%。僅看咖啡這一品類,今年一季度,中國自非洲咖啡進口同比增長就達到了70.4%,可可豆進口同比增長56.8%。
近日,中方正式宣布,擴圍零關稅政策覆蓋面。中方愿通過商簽共同發展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落實對53個非洲建交國實施100%稅目產品零關稅舉措。
“零關稅范圍拓寬至53個非洲國家,就是要進一步支持非洲國家擴大對中國出口,增強經貿合作能力,為深化中非經貿合作創造制度化保障。”王進杰說,這些稅目產品包括但不限于非洲出口中國的石油及礦產,如銅礦、鋁土礦;農林產品,如咖啡、可可、棉花、水果和堅果;初級加工品,如橡膠、木材板材;化工品,如肥料、橡膠制品,以及其他消費和工業商品。“這些非洲商品進入中國市場時,將在所有類別享受完全免稅待遇。”
從局部試點走向全面深化
——向非洲國家提供市場準入機遇,有望為不同資源稟賦國家提供差異化發展機會
業內人士分析,零關稅政策范圍擴展至53個非洲建交國,標志著中非經貿合作從局部試點走向全面深化。
“這一‘擴員’舉措,打破了以往針對特定國家或產品有限開放的模式,更好實現對非洲伙伴的平等互惠。”王進杰告訴記者,傳統的自貿框架通常依賴互惠談判和分門別類的豁免清單,總體有利于合作伙伴,但也較難同時滿足所有發展中國家的訴求。“中國零關稅政策擴圍,以單邊擴大開放的方式,為所有非洲伙伴提供同等的市場準入待遇,并配套簡化海關手續、優化通關流程等便利化舉措。這種制度創新有效回應了非洲國家關于平等參與全球貿易體系的期待。”
今年,“非洲輸華食品準入預評估制度”獲海關總署備案,在湖南自貿試驗區施行。這項舉措,針對自貿試驗區內企業有進口意向、但未獲中國準入的非洲國家食品提前進行風險評估。這有望進一步縮減非洲農食產品進入中國時間,暢通其“綠色通道”。作為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湖南還在尼日利亞、科特迪瓦、坦桑尼亞等12個非洲國家的節點城市和港口布局相關基礎設施,以源頭直采的方式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度。
“我們將積極服務湖南自貿試驗區企業進口需求,推動湖南打造非洲進口咖啡、堅果、肉類等非資源型產品產業鏈。”長沙海關有關負責人表示。
利好遠不止農食產品范疇。非洲各國在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經濟結構等方面各有不同。比如,肯尼亞是非洲重要的鮮花出口國,其玫瑰等花卉在國際市場備受青睞;坦桑尼亞的腰果、劍麻等農產品產量可觀;南非作為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工業體系相對完善,礦業、農業等發展相對成熟……零關稅政策擴圍,或將對非洲不同類型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差異化影響。
“零關稅政策落地后,將在更大范圍內增加非洲對中國的礦產、能源和農產品出口。”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張傳紅分析,無論是資源型、農業型還是工業基礎較薄弱的非洲國家,都可以利用零關稅政策提升對華出口,進一步發展自身產業鏈價值鏈,促進當地經濟加快發展。“尤其在一些非洲的能源大國,如尼日利亞、莫桑比克、塞內加爾等,都制定了能源商業化戰略。隨著零關稅政策實施,這些國家將獲得更多出口收益,為其經濟多元化和產業升級奠定基礎。”
為非洲國家提供更多機遇
——鼓勵更多非洲商品輸入中國,吸引中國企業加大對非投資、推動產業鏈合作
如今,中國還在積極促進非洲當地價值鏈延展建設,更好賦能非洲發展。
“我們做的是家族生意。早些年,我父親管理公司時主要在坦桑尼亞國內做小生意,我接手的這些年,出口的單子慢慢多了起來。現在中國是坦桑尼亞最大貿易伙伴,我們在上海、北京、廣州都有客戶。”吉騰·瓦伊薩是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市一家水產品公司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接手家里的生意后自己順應市場需求,新開了一家加工廠。從原先僅售賣魚類產品,到現在生產各類加工食品,其中不少商品賣到中國去。如今,公司生意蒸蒸日上,還帶動解決了當地不少人的就業。
這樣的故事,正在非洲大陸上頻繁上演。
商務部部長助理唐文弘介紹,中國企業加大對非洲各類經貿園區的建設和投資,推動中非產業鏈合作,為當地稅收、就業、出口創匯作出重要貢獻。在埃及,中國企業建設的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形成紡織、玻璃、建材、家電等產業集群,成為助力非洲工業化的一個成功案例。在坦桑尼亞,中國企業建設的東非商貿物流產業園,已吸引430多家中小企業入駐,待全面投入運營后,預計將為當地創造超過2萬個就業崗位。在贊比亞,中國企業建設的贊中經貿合作區正在打造銅礦開采、冶煉、加工全產業鏈,助力非洲提升礦產品附加值。
“商務部將會同相關部門,按照平等協商、互利共贏原則,推動與非洲國家商簽共同發展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工作。”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中方將充分考慮非洲國家實際情況和具體訴求,以靈活務實方式就更便利的貿易、更具包容性的增長、更有韌性的供應鏈、更現代的發展領域等模塊開展磋商,盡早達成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符合雙方利益訴求的協定,最終實現100%稅目產品零關稅,以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成就,為非洲國家提供更多機遇。
“推出對非零關稅政策,鼓勵更多非洲商品輸入中國,同樣會促進中國產業躍升。”王進杰認為。比如,埃塞俄比亞咖啡豆進入中國市場帶來價格競爭壓力,倒逼云南咖啡企業采用先進技術、改良工藝,精品率、深加工率不斷提升。尼日利亞腰果出口中國的同時,中方企業也在該國投資建設自動化去殼廠,降低了當地加工成本并創造就業機會,也帶動了中國食品機械出口增長。“在合作與競爭中,中非已然孕育了更高層次的互補融合”。
在王進杰看來,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在非洲設立加工基地、采購中心,推進投資與貿易布局聯動。同時,積極參與非洲國家建設出口型基礎設施與物流體系,強化港口、園區與數字貿易樞紐的建設。這既能增強中國資本的全球配置能力,也有助于非洲國家吸引更多附加值產業進入本地,形成穩定就業與稅收來源,從商品出口升級為產業協作。面向非洲國家,中國企業還可通過技能培訓合作、高校聯合學位項目、研究人員交流機制等方式,培養一批“懂中非、懂技術、懂貿易”的復合型人才,從而在全球貿易升級新格局中實現南南人才合作的制度嵌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