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東鄉輸出技能勞務“鐵桿莊稼” 婦女家門口就業
“加大勞務輸轉這個‘鐵桿莊稼’,加強技能培訓力度,讓老百姓學好技術,出去能賺更多的錢。”甘肅臨夏州東鄉縣委副書記楊至軍說,在農村建立的扶貧車間,讓出不了遠門的婦女在家門口就業致富。
位于東鄉縣高山鄉北部干旱山區的布楞溝村,是該縣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因自然環境惡劣,布楞溝被稱為“大山聚會的地方”。這里曾是全縣生態最脆弱、基礎條件最差、最貧困的地區,衣食住行及求學就醫等問題十分突出。
立足布楞溝村自然環境惡劣、增收產業單一、基礎設施滯后、貧困程度深、村民文化水平低的實際,該縣研究確定了“種好莊稼抓勞務,種草種樹搞畜牧,抓好教育提素質,夯實基礎促發展”的發展思路。
從2013年開始,東鄉縣著力推進布楞溝流域綜合開發,經過七年多的不懈努力,水引來了,路修通了,新農村建起來了,布楞溝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楊至軍坦言,最大變化是老百姓精神面貌的改變。原來,“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這幾年通過政策激勵、思想教育,人們注重致富的欲望很強烈,尤其借政策幫扶的機遇,自己想著怎么發展,怎么去致富。
2012年底,布楞溝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624元,遠低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貧困面高達96%,村上產業基本空白,不成規模的零散養殖和短期務工以及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是村上“最大”的產業。
針對這一現狀,當地把產業扶貧作為布楞溝村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結合村民意愿,采取發展特色種植、扶持規模養殖、強化技能培訓、組織輸轉就業、打造鄉村旅游等一系列“菜單式”精準幫扶方式,不斷提升民眾自我發展的能力。
針對“村上的婦女幾乎沒有文化,思想觀念封閉落后,大多留在家照顧老人孩子,整天圍著羊圈鍋臺轉”等情況,當地將“扶貧車間開進村,務工顧家兩不誤。”
2018年,通過中石化幫扶,政府牽頭、企業運營、貧困婦女參與等形式建設的“巾幗”扶貧車間,落戶布楞溝村,給當地貧困家庭婦女搭建了就業平臺。
該扶貧車間,是由原來的布楞溝小學改建而成,發揮東鄉族婦女善面食獨油炸食品的優勢,解決了布楞溝村33名貧困婦女就業,月均收入能達到1500至3000元。
布楞溝村村民馬麥熱在也投入了東鄉特色“油馃馃”的制作,相比以前背井離鄉打工賺錢,家門口的“鐵飯碗”讓她更有安全感。兒子馬海龍還擔任該扶貧車間管理負責人,“今年春節銷售額就達到了100萬元。”馬海龍說。
在東鄉族自治縣職業技術學校實訓基地,來自該縣各地的學員們每天進行牛肉拉面、制作油馃馃、美發化妝等一系列培訓課程。其中,來自布塄溝的學員也有不少,作為“技能勞務”,按照“送老板”計劃,使他們成長為餐飲老板、職業經理、收銀財務人員。
甘肅省長唐仁健日前向中外媒體推介稱,布塄溝的“東鄉手抓羊肉”已經遠銷北京。在楊至軍看來,“東鄉手抓”品牌美譽度還需要提升,通過品牌促進餐飲行業發展,進而帶動養殖業,幫助更多農戶增收。
作為國家層面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楊至軍表示,雖然東鄉縣目前已實現全部脫貧,但下一步還需建立防止返貧的檢測機制,培育壯大產業實現持續增收。同時,“借助東西協作幫扶機遇,讓更多有技能的勞動力走出去到廈門就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甘肅研發監測預警系統動態管理存返貧風險等群體逾408萬人
目前,該系統已開展6次監測預警,共發出紅色預警信息41983條、橙色預警信息24458條,根據預警信息核查,共對22779名符合條件的城鄉困難民眾落實相應救助。[詳細] -
甘肅“真金白銀”建產業 解貧困戶“沒錢干不會干”窘境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梁仲科近日接受采訪時說,2018年至2019年,甘肅共落實到戶種養產業扶持資金155.6億元,共扶持貧困戶109.4萬。[詳細] -
甘肅控輟保學清零 勸返萬名學生復學以“智”脫貧
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海燕12日表示,聚焦“義務教育有保障”,甘肅以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為重點,逐縣逐校、逐戶逐生解決問題,目前,義務教育輟學現象已動態消除。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