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芒康縣木許鄉群眾種植“康巴蜜橘”等果樹,發展訂單農業
愜意的晨陽中,我們從西藏昌都市芒康縣曲孜卡鄉向木許鄉出發。朝北走了一小段鄉道,待跨過瀾滄江上了彼岸的214國道后,就調頭往西藏昌都市最南端駛去。
大約2小時后,江對岸山腳的人家逐漸密集,司機倫珠說已經進入木許鄉了。木許鄉靠近云南,自然環境條件相對優越,海拔只有2200米,阿東村屬于純農業村,有“進藏第一村”的稱呼,當然指的是從滇藏線進藏。
芒康縣木許鄉黨委書記陳凱峰在此等候著我們。他告訴我們:“你們一眼看過去,那近一點有木桿子的地種的全是葡萄。由于這邊耕地少,老百姓便把目光瞄準了半山上的荒地,那一叢叢綠樹是我們引進的溫州蜜橘,這里陽光充足,果實比內地甜多了,所以現在它有了新名字,叫‘康巴蜜橘’……這些耕地全部實現了經濟化。”
雖然是隔江眺望,但那些阡陌縱橫的綠色和點綴其間的白色房屋還是能一覽無遺,整齊有序的葡萄架像是列隊的士兵守候著土地。
“要讓群眾脫貧,我們主要是從耕地里找收入,就要靠種植。老百姓很珍惜耕地,大家除了種果樹、葡萄保障經濟收入,也在地里套種些青稞、小麥之類的矮稈作物,滿足人和家畜的日常生活所需。葡萄種植一般只使用有機肥,8月下旬以后采收,那時含糖量最高。采收后24小時內必須進行加工處理……一茬忙完接一茬,人就很難有閑著的時候。”陳凱峰說。
陳凱峰介紹說,阿東村葡萄地現在采用的是支部+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經營模式,也就是訂單農業。今年,阿東村木瓦組的41戶村民,僅種植葡萄一項經濟收入就有40多萬元!沿瀾滄江一線的村子都是這樣的經營模式。
“現在主要是抓質量、產量,增加銷售渠道。收購、運輸都不用農戶擔心,家門口就可以裝車。果實不僅可以直接上市當時令鮮果賣,還可以做飲料、酒。木許鄉除了成為著名紅酒釀造企業的原料基地,還是縣里新增的5家酒廠的原料供應點。”陳凱峰說有了企業的需求,村民們不用擔心市場。
不知不覺走到了村民白瑪家的院子前,看我們駐足張望,正在澆花的白瑪便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屋坐坐。
白瑪今年52歲,1992年從附近村子入贅到阿東村,現在兩個女兒都去了外地工作。
這幾年因為兩個女兒一個去了日喀則仲巴縣教書,一個考到林芝氣象局工作,家中就剩他夫妻倆和父親。作為村干部和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白瑪便和大家一起把心思都投到了建設家鄉上,除了和其他村民一樣種植葡萄,他家還養豬、種果樹,今年僅葡萄就賣了3萬多元。
今年8月份,白瑪還在自己院子里新蓋了幾間很時尚的木板房,他說是等著女兒回來住的,院墻邊幾株橘樹上已掛滿沉甸甸的果實,那也是白瑪為女兒留的。
告別白瑪,不知不覺,大家就走到了村委會的院子里。它佇立在村西頭的半坡上,旁邊是一座描繪得五彩繽紛的幼兒園,周圍種著鮮花、果樹。
“我們這里一年四季都有水果,核桃、石榴、蘋果、橘子、棗子等到處都是,老百姓愛美,只要有空地,都種上了花和樹。”陳凱峰說。
看到花,陳凱峰想起重慶一家企業下午要來村里收購蜂蜜,就順便介紹起養蜂的事。
由于木許鄉海拔較低、氣候溫和、花草茂盛,適宜蜜蜂發育繁殖,養蜂的歷史很悠久。為此,政府積極鼓勵貧困戶發展蜜蜂養殖業,并提供蜂箱制作技術支持及現金補貼。去年,全鄉產蜜的蜂箱有318箱,涉及精準扶貧戶65戶,為群眾增收40余萬元。
在此基礎上,鄉里還組建了蜂蜜產業協會,打造以綠色、無污染、純天然為品牌的“高原蜂蜜”。
“我們作為原材料供應方,一斤能賣70多元,這個收購協議預計初步能讓群眾拿到現金30萬元。”陳凱峰說在木許鄉易地搬遷安置點,一座現代化的蜂蜜提純設備已經安裝完畢,以后自己就可以深加工,銷往全國各地。
(作者單位:《西藏人文地理》雜志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利益聯結,鼓起群眾腰包
日前,記者來到西藏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成果展日喀則館,一覽日喀則產業扶貧碩果。青稞產品、優質果蔬等特色產品,備受青睞,吸引了眾多群眾。[詳細] -
實體經濟促就業 助農增收奔小康
西藏月王藥診生態藏藥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創新高原生物技術為支撐、以生態中藏藥飲片為核心、以藏藥大健康產業為主導,集種植、研發、制造、營銷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高新技術企業。[詳細] -
荒山溝里建起農業園,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卡若鎮佐巴村群眾在家門口就了業
在卡若區農業農村局干部格列的帶領下,我們首先走進了卡若區現代農業園。農業園位于卡若鎮芒達鄉佐巴村的高山深壑之中,因為少有平坦地勢的緣故,曾經這里是無人問津的地域。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