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市城關區脫貧攻堅成績斐然
西藏拉薩城關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中央、區市黨委、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部署,通過藏漢雙語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系統,搭建區、鄉、村三級扶貧信息網絡,建立縣級領導“包幫抓促”、區直部門定點幫扶、黨員干部“結對認親”幫扶責任體系,以大產業推動大幫扶,通過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幫扶,全區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于2017年10月23日通過國家考核驗收,成為全國第二批、西藏首批脫貧摘帽的縣(區)之一。當前,城關區連續3年實現“零錯退、零返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零,未出現一例新增和返貧人口。
具體做法
——高起點謀劃大產業。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致富之源。城關區立足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大力實施拉薩市“產業強市”戰略,堅持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著重發展以凈土健康產業為主導的扶貧產業,成立扶貧產業領導小組,定期召開產業專題會議研究解決項目推進瓶頸問題;邀請中規院等權威機構進行科學論證,精心策劃《城關區凈土健康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制定《拉薩市城關區“十三五”時期產業精準扶貧規劃》,先后投入18.79億元,打造高標準奶牛養殖中心、西藏凈土乳業,亨通物流集散中心、大昭圣泉、藏凈泉、嘎巴生態牧場、高效智能溫室等17個凈土健康產業項目集群,讓“特色活起來,產業大起來,群眾富起來”,成為依靠產業大發展全方位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和貧困戶有效脫貧的試驗田和樣板區。2019年,城關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被國家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正式批準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城關區智昭(雙創)產業園區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國家農村創新創業園區,智昭花卉小鎮成功申報國家級星創天地。
——高標準推動大項目。整合扶貧專項資金1.55億元,信貸資金2.13億元,援藏資金0.68億元,農牧資金0.2億元等,強化資金保障,精心推進實施養殖業、加工業和商貿流通業等項目。突出重點、狠抓落實,著力做好“一支奶、兩支水”文章。圍繞“高原奶都”建設目標,先后建成我國海拔最高、設備最先進、生產工藝最環保、西藏規模最大的高標準奶牛養殖中心和嘎巴生態牧場,兩個養殖中心奶牛存欄量達1956頭,產奶量增至1686噸,實現牛奶質量標準從無標準到國際一流標準、西藏新標準建立的歷史性轉變。2019年1月西藏首條乳制品加工生產線投入運營,填補了西藏歷史上無高標準現代乳制品加工生產線的空白,實現西藏凈土乳業加工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乳制品銷售量達4.01萬件。先后推出大昭圣水、藏凈泉品牌,與匯源集團簽訂戰略協議,完善產供銷一體化建設。大昭圣泉與中鐵快運成功簽訂銷售協議,兩個水產品成功打入北京、上海、成都、沈陽等內地市場,銷量增至8830.55噸。
——高定位拓展大空間。持續培育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增強農業經營示范帶動作用。目前,在已備案的23家農牧民合作社中,自治區級示范合作社1家,市級示范合作社2家。2016年至2019年,培育以凈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主的市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合作社2家,成功注冊“拉薩油桃”等6個地理標志商標。千畝圣地桃園實現轉型升級,“桃花林卡節”“油桃采摘節”等近郊鄉村旅游文化初具特色,充分展示產業發展新成果。建設農村電商“四級”服務站點20個,為扶貧產品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打牢基礎。成立營銷團隊,制作奶產品、水產品宣傳廣告片,通過微信、網絡等多媒體傳播方式,加大產品影響力。依托東西部扶貧協作平臺,在北京開設拉薩市城關區凈土產品專賣店(扶貧協作示范店),2018年12月中旬正式對外營業,進一步提升城關凈土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高水平促進大增收。制定《城關區扶貧產業項目運行管理辦法》,建立完善企業、合作社與貧困戶聯動發展機制,通過對“十二五”凈土扶貧產業項目重新簽訂分紅協議、“十三五”扶貧產業項目針對性帶動等方式,主推“企業+基地+貧困戶”運營模式,實現分紅975.94萬元,帶動建檔立卡群眾3368人次,人均增收2897.7元。實現就業372人,其中高校畢業生142人,平均月工資達到3500元以上。在發展產業過程中,城關區從群眾處以每人每畝2000元的標準流轉3803畝土地,將收益的30%用于失地“雙聯農戶”分紅。結合“一鄉一品”工作,引進區外種植企業在奪底街道成立西藏樹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種植樹莓、黑加侖1200畝,其中建檔立卡群眾流轉土地157.25畝,年均增收31.45萬元。推動現代農業智能溫室項目“現代設施農業+科普教育基地+花卉基地+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為主的新運營模式,提升打造了拉薩市智昭生態體驗館,提供觀光、餐飲、休閑等服務。注重產業資金的后勁發力,根據項目發展現狀和受益群眾的收入水平,從項目效益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資金逐年由經營主體上交至本級財政,設立扶貧基金,用于扶貧產業的滾動發展、提質增效等。截至目前,已收回扶貧基金93.12萬元。同時,充分發揮企業幫扶作用,2019年與西藏吉雄河浚工程有限公司簽訂《城關區脫貧攻堅企業幫扶協議書》,協定將公司每年稅后收益的5%用于發展壯大村鄉集體經濟、扶持建檔立卡戶、低收入群體等,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基本經驗
——增強思想引領力是確保脫貧摘帽的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增強黨的思想引領力是當前重要的任務之一。城關區持續強化理論學習,確保黨員干部思想認識再提升,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區市黨委、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各項決策部署,持續壓實黨委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領導。實踐表明,正確的思想引領能夠把全體黨員干部和各族人民團結在一起,形成實現全面脫貧目標的強大凝聚力。
——壓實各級黨組織責任是確保脫貧摘帽的戰斗堡壘。城關區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脫貧責任制,縣、鄉、村三級書記認真履行脫貧攻堅“第一責任人”責任,層層簽訂《脫貧鞏固責任書》,抓實縣級領導“包幫抓促”、區直部門定點幫扶、黨員干部“結對認親”幫扶責任體系;城關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堅持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察實情、找不足,理思路、定措施,抓推動、促落實,把責任和壓力傳導到基層;各鄉黨政一把手高度重視,分管扶貧副鄉長、各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及扶貧專干認真履職,各項扶貧工作措施準確落地。
——做實產業支撐力是確保脫貧摘帽的“內功心法”。產業興則事業興,古人說民有恒產才有恒心,產業扶貧是脫貧的基石和強大動力。產業脫貧可以增強貧困人口的自我造血功能,一旦脫貧,返貧的概率就會很低。因此,要加快產業培育力度,更加注重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向經營管理要產出、要效益,擴大產業吸納群眾就業的容量,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城關區委宣傳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拉薩林周三巖片區搬遷點群眾融入新家開啟新生活
林周縣三巖搬遷工作專班工作人員平措介紹,現在老百姓積極就業,拉薩有30多人就業,在縣里有20多人,穩定就業的有10多人,(收入)平均一天有150元左右,多的也有200多。[詳細] -
拉薩市不斷拓寬就業渠道促進農牧民轉移就業
“尼木縣來了23人,都在工地上務工,每人日薪240元,包吃住。曲桑在山南市一個高海拔搬遷點項目工地工作,專門負責管理尼木縣跨地(市)轉移就業的23名農牧民。[詳細] -
“小樹莓”開辟致富路
近年來,城關區奪底街道成功引入樹莓,通過“公司+”帶動當地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園區務工等方式增加收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