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9月27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近年來西藏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情況。
據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趙昆介紹,多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緊緊圍繞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西藏目標,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本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綠色底色和成色更加濃厚。
趙昆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區納入監測的河流、湖泊整體水質均達到或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III類標準,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100%,地級及以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9%以上,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15年累計降低12.24%,地級以上城市細顆粒物全部達標,PM10、PM2.5年均濃度較2015年分別降低40%、50%,沙塵天氣大幅減少。通過加快城鄉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城鎮公園綠地建設等舉措,全區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良好成效,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總體保持良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榮獲全國優秀等次,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不斷滿足。
在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持續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西藏不斷加快生態空間優化布局,不斷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區自然生態系統保持穩定。全區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重要性認識明顯提高,生態多樣性保護不斷取得新成效。全區經過3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和管理體系。截至2020年,全區共建立自然保護地81處,占全區國土面積的35.94%。自治區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中,自然保護區47處,國家級森林公園9處,國家級濕地公園22處,地質公園3處,積極推進羌塘、珠峰、三江源(唐北區域)國家公園申建工作。
“十三五”期間,全區投入生態保護建設資金202.30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2.09倍,重點開展造林綠化、退化濕地保護修復、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天然林保護、草原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防沙治沙、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工程項目,自然生態系統保持持續穩定。
截至目前,累計投入127.2億元。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消除“無樹村”“無樹戶”。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工程等75個項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09.23平方公里。開展荒漠生態保護,2016-2020年累計完成封禁管護不具備治理條件的沙化土地28376公頃。
西藏獨特的環境地域單元,孕育了獨特的生物群落,集中分布了許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動植物。西藏已記錄的野生植物9600多種,西藏特有植物1075種,各類珍稀瀕危保護野生植物383種。
趙昆介紹,隨著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野生動植物保護成效逐漸顯現,截至2020年底,西藏在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期間,已正式發表新物種5個、中國新記錄物種5個、西藏自治區新記錄物種23個。絕大多數保護物種種群數量恢復性增長明顯,藏羚羊種群數由上世紀最低谷時的7萬只,至今已超過30萬只左右;野牦牛種群數量由上世紀幾千頭,至今已達到2萬余頭;黑頸鶴數量從上世紀不足2000只,至今已過萬余只;滇金絲猴由上世紀末西藏新記錄時不足600只的群體,現已達到800余只;曾被國際社會認為已經滅絕的西藏馬鹿,由發現時的200余頭,至今過800余頭,并且種群不斷擴大。雪豹、盤羊、巖羊等野生動物恢復性增長明顯,野生植物生長環境、野生動物棲息地基本保持原生自然狀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撐起野生動物“保護傘” 西藏黑頸鶴種群數量超萬只
記者27日從西藏自治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西藏生物物種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黑頸鶴種群數量從上世紀不足2000只,至今已過萬余只。 [詳細] -
西藏良好的生態環境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西藏自治區率先在全國開展野生動物肇事補償試點,2015年開展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商業保險試點工作,截至目前累計兌現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惠民資金9.6億元。 [詳細] -
西藏4地入選這份國家級名單
達東村坐落于拉薩西南角的隱秘山谷之中,地屬拉薩柳梧鄉,現托管于柳梧新區,總面積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40米,距柳梧新區僅13公里,距拉薩市區約30分鐘的車程。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