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納帕海生態效益補償顯成效 今年共監測到鳥類55種4770只
納帕海成為鳥類遷徙停留地。呂昊辰 攝
9月11日,COP15云南生物多樣性主題采訪行——“賞味春城·探秘香格里拉”主題采訪活動來到迪慶藏族自治州,探訪納帕海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今年7月,納帕海共監測到鳥類55種4770只,其中骨頂雞、牛背鷺、白鷺等數量居多。
納帕海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副局長余建軍介紹,近年來,納帕海管護局在開展巡護、監測、科普宣教等日常管護工作的基礎上,通過社區共管引導村民直接參與濕地保護,同時結合保護恢復性項目的實施,以及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的開展,濕地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據悉,2016年,納帕海啟動國際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項目至今投入3600萬元,對周邊村民實施生態效益補償,濕地每畝每年補償280元,耕地每畝每年補償1500元,恢復濕地面積近666公頃。
隨著納帕海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近年來,納帕海越冬候鳥種群及數量逐年增多,重點保護對象黑頸鶴數量逐年穩定增加,黑頸鶴從1984年的61只增長至320只左右。重點保護對象黑鸛2004年記錄數量為60余只,2020年11月黑鸛遷徙數達416只。目前,納帕海已成為國內黑鸛種群最大、最集中、最為重要的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度夏留鳥的種群及數量逐年遞增,骨頂雞等候鳥在納帕海繁殖成為留鳥。2019年,納帕海首次出現數量眾多的度夏鳥類,其中小白鷺及牛背鷺六百多只。2020年,納帕海度夏鳥類數量達2000余只。
納帕海濕地。呂昊辰 攝
納帕海濕地風景。呂昊辰 攝
納帕海濕地風景。呂昊辰 攝
納帕海濕地內遷徙停留的鳥。呂昊辰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保護自然的理念正在中國生根發芽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將數萬粒花種寄往中國30余城市,邀請全國民眾共同關注即將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詳細] -
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保護自然的理念正在中國生根發芽
現年57歲的奚志農,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國野生動物的拍攝和保護,實踐著“用影像保護自然”的信念。1983年,年輕的奚志農在參與科教片《鳥兒的樂園》的拍攝時,第一次接觸到野外攝影。[詳細] -
云南壯鄉三代護林員傳承生態保護精神
清晨,90后護林員陸廷春穿上森林防火服,帶上背式吹風機滅火器、滅火掃把等工具,開始一天的巡山工作。“這一趟步行來回至少七八個小時。”陸廷春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