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旌旗獵獵,長安街上鐵流滾滾。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盛大閱兵儀式,以震撼寰宇的氣勢,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讓抗戰勝利之聲穿過歲月,與中華民族心跳同頻,讓14億中國人群情振奮。
80響禮炮響徹天際,《義勇軍進行曲》激昂澎湃,全場齊聲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鮮艷奪目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莊嚴宣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必將勝利!”
這場閱兵,不僅是對烽火歲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對當下實力的莊嚴宣告,對未來征程的堅定立誓——從受閱方陣的每一步鏗鏘里,我們讀懂了中國捍衛和平的底氣、銘記歷史的自覺,更看見了自強不息開創未來的磅礴力量。
戰旗獵獵,指引方向,讀懂中國“不忘來路方能行穩致遠”的歷史自覺。在黨旗、國旗、軍旗引領下,26架直升機匯成巨大的“80”字樣駛過天安門上空,受閱方隊開始集中亮相。閱兵式上,戰旗方隊格外厚重——“平型關戰斗模范連”“白刃格斗英雄連”“狼牙山五壯士連”……每一面戰旗背后,都是一段浴血奮戰的史詩:是平型關下八路軍戰士迎著炮火沖鋒的決絕,是狼牙山五壯士縱身跳崖的壯烈,是地道戰里老百姓與軍隊并肩御敵的智慧。80年過去,戰旗的顏色未曾褪去,先輩的精神從未遠去。當受閱官兵高舉戰旗走過天安門,抗戰老戰士顫巍巍舉起手敬禮,觀眾眼中蓄起淚水,是對歷史最真摯的敬畏,是對先烈最深情的告慰。中國從不宣揚仇恨,但永遠銘記苦難——銘記“南京大屠殺”的錐心之痛,是為了不讓悲劇重演;緬懷“3500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是為了守住“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尊嚴。對歷史的敬畏,唯有不忘來路,方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守住自己的立場,走好自己的道路。
鐵甲傲立,戰鷹呼嘯,讀懂中國“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軍威底氣。三軍列陣、鐵甲生輝。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信息支援部隊三支兵種首次亮相天安門廣場。陸軍地面突擊力量新一代裝甲裝備100坦克、100支援戰車碾過地面的轟鳴,是新時代國防實力的最強音;戰機的機翼劃破長空,勾勒出中國空天防御的堅固屏障;陸、海、空基“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成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的戰略“王牌”;新銳力量網絡空間部隊,筑牢網絡邊防、賦能聯合作戰,決勝無形戰場;“東風-5C”液體洲際戰略核導彈打擊范圍覆蓋全球,以武止戈、砥定乾坤……每一件裝備的寒光里,都鐫刻著“自主創新”的印記??箲饡r期,中國人民在缺衣少食的絕境中筑起血肉長城;80年后,中國軍隊已建成以新型作戰力量為主體的現代化裝備體系,所有受閱裝備100%國產、100%現役,其中超半數為首次亮相。這不是簡單的裝備迭代,而是從“被動防御”到“主動守護”的歷史性跨越,可告慰先輩“今日之中國,飛機再也不用飛兩遍,這盛世如您所愿!”強大的軍事實力,是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硬脊梁”,更是對“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最硬核詮釋。
命運與共,和平守望,讀懂中國“為世界和平貢獻力量”的大國擔當。參加此次閱兵的外方嘉賓,級別高且代表性強,體現出各國對中方舉辦這次紀念活動的高度重視和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表明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歷史貢獻和世界意義的普遍認可。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以持續14年的抗戰,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為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累計向海外派出維和官兵5萬余人次,在黎巴嫩、馬里等戰亂地區,中國藍盔守護著當地民眾的和平希望……中國始終在用行動證明:強大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眼神堅毅,精益求精,讀懂中國“自強不息開創未來”的堅定決心。徒步方隊中,官兵們“橫看一條線、豎看一條線、斜看還是一條線”的整齊步伐,背后是日復一日的嚴苛訓練;空中梯隊里,飛行員們在復雜氣象條件下精準編隊,靠的是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這種“追求極致”的態度,正是中國自強不息的縮影。80 年前,我們在廢墟上重建家園,靠的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韌勁;40多年前,我們在改革浪潮中追趕世界,靠的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闖勁;如今,面對科技“卡脖子”難題,我們靠“自主創新、攻堅克難”的拼勁,在芯片、航天、生物醫藥等領域不斷突破。閱兵場上的每一個方陣、每一件裝備、每一個眼神,都在傳遞一個信號:中國的發展,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中國的未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7架表演機劃出14道彩煙,8萬羽和平鴿展翅高飛,8萬只氣球騰空而起,紀念大會在《歌唱祖國》的激昂樂曲中圓滿結束。
今日之中國,有自覺銘記歷史,有實力守護和平,更有決心開創未來。我們用盛大的儀式紀念勝利,只為時刻警醒,珍視和平,吾輩自強。這次閱兵,將鐫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當我們回望天安門廣場上的鋼鐵洪流,當我們想起戰旗上的滾燙記憶,便更清楚肩上的責任——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走向新的輝煌?。ㄖ袊鞑鼐W 文/王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