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雪域高原,“魯”力譜寫新篇——寫在山東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進藏一周年之際
日喀則很遠,從齊魯大地到雪域高原,相隔4000公里。
日喀則又很近,因為對口支援,兩地山河相依、心手相連。
2022年7月,山東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接過接力棒,把日喀則作為第二故鄉,開始續寫山東援藏新篇章。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一年來,山東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按照山東、西藏兩省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緊盯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全力推進“三交”、民生、產業、智力、經貿、生態“六個援藏”,投入援藏資金7.6億元,實施項目108個,各項工作取得扎實成效。
深入調查研究
確定“六個援藏”
理念思路
“三年援藏援什么,怎么援?”這是山東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深入思考的問題。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必須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厘清實情,才能創造性地謀劃開展工作。”山東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組組長,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陳耕說。
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山東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第一時間深入日喀則市直相關部門、重點援藏項目現場、項目承建單位,聚焦重點難點問題深入調研,統籌謀劃三年援藏工作。省直工作組先后召開座談會60余次,訪談基層干部群眾和項目負責人1200余人。
省直工作組調研馬不停蹄,各市工作組調研也緊鑼密鼓——濟南工作組奔波千余公里,調研全縣11個鄉鎮、60余個村,對接30余個縣直部門;青島工作組開展“走基層、理思路、謀發展”14個鄉街調研行活動,開展密集調研70余次;淄博工作組制定“六進六訪”調研方案,開展調研月活動,行程3800公里,跑遍17個鄉鎮;煙臺工作組下沉9個重點項目現場調研16次,分赴15個縣直部門和5鄉2鎮44村開展座談交流200余人次;濰坊工作組堅持“一線工作法”,集中13天時間赴22個縣直部門和17個鄉鎮開展座談交流,征求干部群眾意見建議6類50余條……
“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確立了‘三交’援藏‘聚人心’、民生援藏‘添福祉’、產業援藏‘增動力’、智力援藏‘強造血’、經貿援藏‘搭橋梁’、生態援藏‘筑屏障’的總體框架思路,進一步明晰‘十四五’后半篇援藏文章的實踐路徑。”陳耕說。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明確援藏理念思路的同時,一體聯動的高效工作機制也建立起來:成立第十批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組黨委和紀委,下設省直6個工作組、5縣區工作組及2所學校工作組,健全“上下聯動”的統籌協調機制和“左右互動”的信息交流機制,為援藏工作扎實有序高效開展打下堅實基礎、提供有力保障。
以高質量的黨建引領援藏工作,山東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組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先后召開中心組黨委會和組務會21次、全體人員會議5次,堅持把支部設在“組”上,組建13個黨支部,壓實管黨治黨責任,完善重大事項督查督辦機制,強化從嚴治黨,著力激發援藏干部活力。
過硬舉措鍛造出援藏鐵軍。去年8月,日喀則突發新冠疫情,山東援藏干部人才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協調組織山東4批657名援藏醫療隊員緊急馳援,創造了省外醫療專家團隊第一批到位、支援抗疫物資第一個抵達、中心管理組第一個下沉“包縣抗疫”等五個“第一”,展現了“山東速度、齊魯擔當”。
興產業促發展 精心做好三篇文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產業援藏是對口支援工作由“輸血”向“造血”轉變的重要途徑。山東援藏干部人才堅持把產業援藏與日喀則市產業發展對接起來,精心做好援藏項目、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三篇文章。
“電站光儲各系統參數正常,運行平穩。”3月31日上午10時,位于日喀則市桑珠孜區光伏+生態設施農業示范園區內的中電建桑珠孜區50兆瓦光伏儲能保供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成功。該項目投資3.5億元,每年可提供清潔電力9669萬千瓦時,減少標煤使用量2萬多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萬多噸,將進一步優化日喀則電力供應結構,并對西藏電網調峰、調頻、調度起到重要作用。
2022年11月,青島援藏工作組了解到中國電建集團有在日喀則布局光伏項目的意愿后,立即與企業進行溝通,多次召開項目協調會,安排專人靠上服務,幫助解決項目用地、規劃等問題。在山東援藏干部的全力推動下,項目從開工到全容量并網發電僅用時75天,跑出了項目建設的“山東速度”。“我們到這兒感覺像到了家一樣。”談起山東援藏干部的貼心服務,中電建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戴松濤深有感觸地說。
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產業。山東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組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依托“工作組+部門”模式,堅持“早、快、實”,高標準快節奏推動項目建設。
——立足“早”,做到第一時間部署,先后3次召開項目建設推動會,明晰建設目標、工作任務和推進措施,努力打造品牌工程、特色亮點和典型模式。
——立足“快”,搶抓高原地區6個月黃金施工期,要求所有項目必須4月底前開工、10月底前完工。截至4月底,本年度基建類項目已全部開工。
——立足“實”,建立周調度和實地督查制度,完善項目建設臺賬,統籌解決土地、環保、資金、政策等問題,以強有力的措施保障工程質量、完工時限。
高原七月,在白朗縣巴扎鄉彭倉村金豐園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溫室大棚里,德吉卓瑪和格桑旺姆正在打理種植的西紅柿。姐妹倆領辦的合作社目前擁有大棚20余座,年收入超過20萬元,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是山東來的‘菜書記’教我們大棚種植技術,讓大家種上了各種蔬菜水果。”格桑旺姆笑著說。
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上世紀90年代,濟南援藏干部開始將山東的蔬菜種植技術“嫁接”到高原。20多年來,一批批援藏干部始終將果蔬產業作為對口支援的重點。如今,白朗蔬菜種植面積達1.54萬畝,產值2.5億元,發展成為西藏最大的“菜籃子”。
持續擦亮“白朗蔬菜”品牌,今年,濟南援藏工作組制定白朗果蔬產業三年行動方案,聚焦果蔬種苗繁育、標準化生產、冷鏈倉儲物流、現代交易、品牌培育等方面,實施果蔬產業集群提升戰略,全力推動白朗蔬菜走出去。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不僅僅體現在對白朗蔬菜的幫扶上。在聶拉木縣神猴藥業包裝車間里,達娃卓瑪正奔波忙碌著。“一年前我還在甘肅蘭州打工,聽到家鄉企業招工,工資也比外面高,我就趕緊回來了。現在離家更近了,有更多的時間照顧老人、孩子。”達娃卓瑪高興地說。
近30年煙臺援藏持續投入3000多萬元的扶持資金,讓神猴藥業從只有5間平房、8名員工的藏藥加工廠,發展壯大成為擁有員工380余人、年產值過億元的藏醫藥領域標桿企業。如今,以神猴藥業為龍頭,煙臺援藏工作組正大力實施延鏈強鏈工程,助力當地藏醫藥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投資2500萬元支持日喀則農牧業科技孵化器項目建設、申請債券2.24億元提升完善江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拉洛農業園區基礎設施、投資2000余萬元建設白朗縣阿亞村現代高原鄉村振興示范村……一個個產業項目,見證了山東援藏干部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的努力與成效。
盛夏時節,位于雅魯藏布江和湘河交匯處的南木林縣雅江北岸生態示范區,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濰坊援藏工作組的干部人才正在對這里的樹木進行澆灌。
十多年前,這里還完全是另一番模樣。“風吹石頭跑,地里不長草”,當地老百姓的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當時的情況。為了改善惡劣的生態環境,山東援藏干部人才以戰天斗地的意志,大力開展植樹造林,采用挖大坑、用大苗、澆大水、挖深溝這“三大一深”的辦法,保證了苗木的成活率,硬是讓昔日的荒灘地變成了今日的高原綠洲。如今,這里的含氧量提高了10%,空氣濕度提高了5%,土壤土質達到了高標準農田標準。
西藏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呵護好脆弱而敏感的生態環境意義重大。山東援藏干部人才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累計投入援藏資金6000多萬元,推進集沙地、濕地、草地、樹林等自然景觀于一體的4萬畝雅江北岸生態示范區建設,栽植苗木200萬株;投資953萬元建設日喀則市重點河道生態監測系統,守護江河美麗安瀾,助力西藏建設國家生態文明高地。
惠民生解民憂 用心用情澆灌幸福花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援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山東援藏干部人才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援藏資金向民生、基層傾斜”政策要求,把教育和醫療援藏作為重點,用心用情著力增強各族群眾的幸福感。
“明亮的教室有智慧黑板和嶄新的書柜,宿舍寬敞舒適,配備了淋浴間和衣柜、鞋柜,舞蹈室、音樂室、美術室、實驗室、微機室一應俱全……”說起自己的新學校,日喀則市齊魯高級中學高三6班學生德慶曲珍充滿了自豪,“學校的硬件設施特別好,環境也很優美,為我們的新學校點贊!”
總投資2億元,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可容納1500余名學生……日喀則市齊魯高級中學是山東援藏歷史上單體投資最大的項目,設施設備先進。經過3年的建設和籌備,學校于今年3月正式啟用,學校學位可使日喀則高中毛入學率提高13%。
既要有一流的硬件,也要有一流的教學。今年4月16日,在西藏自治區教育廳組織的2023年“組團式”援藏教育管理人才培訓班開幕式上,山東“組團式”教育援藏作為代表作了經驗交流發言。“這是對山東‘組團式’教育援藏工作的肯定。”山東援藏教師、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校長李豫威說,在日喀則市一高,從校長、教導主任到一線教師,從學校制度管理到具體教學教研工作,都有山東援藏教師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幫扶,極大提升了學校的教學水平。日喀則齊魯高中提前培育的首屆畢業生在今年高考中也發揮出色,首戰告捷。學校雖啟用不到一年,已于今年7月被認定為西藏自治區示范高中,這在全區還是首次。
打造“組團式”教育援藏攜手發展新樣板,山東援藏干部人才積極開展“青藍工程”傳幫帶,強化“培智引領”,組織15名骨干教師到山東進行為期1年的培訓和跟崗研修,設立本地名師培育工作室5人次,邀請內地齊魯名師在日喀則設遠程工作站,為當地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為日喀則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3月17日,從日喀則市婦幼保健院傳來喜訊:在山東援藏醫生趙和永的指導下,由日喀則本地醫生獨立操作的首例產婦無痛分娩順利完成。
此次無痛分娩的成功實施,填補了日喀則市沒有本地醫生獨立開展無痛分娩技術的空白,為日喀則市及周邊地區孕產婦帶來了福音。“我們將對本地醫生進行專業培訓,手把手教,使他們具備獨立開展此項工作的技能,更好地為當地孕產婦服務。”趙和永說。
醫療援藏是援藏工作的重點。山東援藏干部人才不斷開創“組團式”醫療援藏新局面,大力支援日喀則市婦幼保健院創建二甲醫院,協調派出15名專家赴藏現場指導,累計培訓醫院職工300人次,完善制度200余項,取得明顯成效。援建以來,日喀則市婦幼保健院門診量同比增長35%,手術臺次由每月不足5臺次增長到30臺次。
日喀則市昂仁縣達局鄉衛生院里,停放著兩輛嶄新的救護車,它們是由淄博援藏工作組支援購買的。“達局鄉面積比較大,有時候村民在家里生了急病,路遠送不來。有了救護車后可以派車去接,解決了鄉鎮衛生院急診救護不及時的大難題。”達局鄉衛生院負責人格桑羅布說。這些年,淄博援藏工作組先后拿出2000多萬元幫扶資金,用于昂仁縣、鄉醫療硬件的建設。
針對日喀則醫療衛生體系的短板弱項,山東援藏干部人才拿出“真金白銀”進行支持援助,投資4000多萬元用于日喀則市婦幼保健院的硬件設施改造,是山東醫療援藏“十四五”規劃最大的單體投資醫療項目。此外,還幫助5家受援縣級醫療機構全部達到二級乙等水平。
在扎實提高當地醫療水平的同時,山東援藏干部人才聚焦醫療衛生領域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傾力打造“魯藏一家親·共圓健康夢”齊魯醫療高原行品牌,組織山東眼科專家赴日喀則開展光明行活動,免費為白朗6名先心病兒童在濟南進行手術治療,將桑珠孜區5名嚴重骨關節病患者送往青島手術治療,為昂仁縣1715名兒童開展先心病篩查,有效解決了當地百姓“看病難”問題。
著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山東援藏干部人才還深入實施魯藏百村幸福家園工程,整治村居70余個,惠及7000余戶2.2萬余人,被譽為“建在百姓心坎上的工程”。投資900萬元購置新能源公交車,開設“齊魯公交”線路,極大提升日喀則市公交車運行品質,方便了當地百姓出行。
交往交流交融 著力深化魯藏人民情誼
做好新時代新階段援藏工作,要把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山東援藏干部人才采取魯藏兩地雙向互動交流方式,廣泛開展文化、經貿、人員往來活動,不斷深化魯藏人民情誼。
3月10日至13日,12名昂仁縣中學的師生走進淄博,開展青少年“手拉手”交流研學活動;5月25日至6月5日,34名南木林縣中學師生來到濰坊,開展“感受齊魯文化 展現湘巴風采”夏令營活動……在山東援藏干部人才的支持推動下,山東和日喀則兩地青年交流越來越頻繁,情誼也更加深厚。
讓山東與日喀則人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山東援藏干部人才精心搭建橋梁紐帶,組織日喀則最美人物、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警察等基層代表以及市政協企業界代表赴魯交流,全力打造魯藏青少年手拉手、藏漢一家親、兩代表一委員學習交流等“三交”活動品牌,讓日喀則各族群眾“走得出、看得到、交得深”。
6月19日,“泰山珠峰之約”峰·彩——魯藏美術書法攝影民間藝術作品交流展在日喀則舉辦,來自山東的近150幅優秀攝影、書畫、剪紙作品參展,展現了新時代齊魯大地蓬勃發展的新面貌。“希望我們帶來的作品能夠進一步豐富日喀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讓日喀則人民更好了解山東,進一步加深魯藏之間的感情。”山東省文聯組聯部主任喬新江說。
讓日喀則人民了解“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也讓山東人民了解“珠峰故里·吉祥日喀則”,山東援藏干部人才不斷豐富優化“三交”活動平臺載體,舉辦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各類活動,組織推廣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優秀文化作品,協調淄博市博山區焦裕祿講堂走進日喀則,引發強烈反響,編寫《雪域石榴籽——日喀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故事集》,投資60萬元組織魯藏兩地文聯舉辦“泰山珠峰之約”文化交流活動,推動聶拉木縣與大眾網搭建“融媒共建基地”創新開展傳媒援藏宣傳交流……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魯藏兩地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推進“三交”援藏提效擴面,今年山東援藏確定實施“三交”援藏項目33個,投入資金848萬元,項目數量、經費額度同比分別增長15個、317萬元,將進一步促進魯藏兩地交往、交流、交融。
簽訂3個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其中達成采購意向金額3000萬元……5月8日至13日,在日喀則舉行的山東企業西藏行系列活動,取得了豐碩成果。這是山東援藏干部人才推動經貿援藏的縮影。“我們大力開展‘藏品入魯’活動,深化市場‘小組團’援藏,有力促進了魯藏兩地的經貿交流。”山東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組行政經貿組組長,日喀則市財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辛志剛說。
在日喀則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推廣中心,來自全國各地的400多份小麥樣種被編好號碼排列整齊。日喀則的主要農作物是青稞,為什么會需要小麥種子?山東援藏干部人才張斌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青稞目前是日喀則主要作物,但是產量比較低。我們想嘗試引進內地的小麥品種,篩選出適應高原、耐寒高產的品種,利用高原充足的光熱資源,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土地的利用率。”張斌表示,下一步將加大農作物畜禽種質資源的引進,推進高原農產品精深加工建設,推進當地的農業科技創新。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山東援藏干部人才堅持把智力援藏作為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完善智力援藏載體支撐,充分發揮省內支援協作實習基地、專業技術和人才培訓基地、紅色文化傳統文化傳承教育基地、專家工作站“三地一站”作用。加強重大科技平臺建設,持續打造日喀則果蔬產業科創中心、青稞研發實驗室、藏藥研發平臺、宏遠載人壓力艙工程技術研究院西藏分院等4個研發平臺。優化干部人才培訓,2022年舉辦培訓班27個、線上線下培訓2200余人次,2023年舉辦35個培訓班、培訓2000人次,其中濰坊援藏工作組舉辦的2023年南木林縣“新時代領頭羊”村主干培訓班,共培訓黨政干部、村“兩委”干部100名,為濰坊援藏以來單次培訓人數最多的培訓班,取得顯著示范引領作用。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把智力援藏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富口袋’和‘富腦袋’并舉,采取各種方式加強教育、科技建設,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能戰斗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山東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組副組長、日喀則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李準說。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援藏工作第二年開啟,進入到攻堅克難、船到中流的吃勁爬坡階段。山東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將深入落實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第三次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會議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落實省委、省政府對口援藏工作的決策部署,秉持“干就干成精品、做就做到一流”的援藏理念,深入實施“三交”、民生、產業、智力、經貿、生態“六個援藏”,堅持走具有山東特色的援藏之路,深化打造白朗蔬菜、齊魯教育、齊魯醫療高原行、珠峰黨建、藏品入魯等一系列具有山東特色的援藏品牌,努力在推動雪域高原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上展現山東擔當、貢獻山東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江蘇援藏首批古籍復本入藏拉薩市圖書館
17日拉薩市圖書館透露,為迎接拉薩市圖書館開館,南京圖書館向該館現場移交了珍貴清代古籍《西藏見聞錄》二卷,作為江蘇援藏首批古籍復本入藏拉薩市圖書館。[詳細] -
江蘇“心佑工程”助力西藏先心病患者護心之旅
來自墨竹工卡縣門巴鄉一位小孩,在此次義診篩查中查出有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 ,他被醫生建議前往南京進行手術治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