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實施30周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西藏工作,心系西藏各族人民,親自為新時代西藏工作謀篇布局,提出了“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明確了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在30年接續不斷的努力中、在新時代涌現出的“組團式”援藏、智力援藏等新的援藏模式下,西藏步入了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群眾獲得感最強的歷史時期。
那曲,中國海拔最高的地級市。面積43萬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兩人。但在地處極地的那曲,卻有一家為當地50多萬群眾提供醫療服務的、全國海拔最高的三甲醫院——那曲市人民醫院。這是藏北唯一一座大型綜合性醫院,也是遼寧省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對口支援的醫院。
不同于過去零散選派的支援方式,2015年開始的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是把支援省份優質的醫療人才隊伍,結合當地實際的就醫需求有機組團,選派支援。目標是為當地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醫療隊伍,讓受援醫院的綜合實力和專科技術力量得到快速、全面提升,比如那曲市人民醫院的產科就是這樣。
“90后”的劉浩醫生是遼寧省第七批“組團式”醫療援藏工作隊的產科專家,進藏五個多月,他成功救治的危重孕產婦已經有十多例了。
那曲,地處青藏高原的核心區域。這里地廣人稀,極寒、缺氧。平均氧含量是內地一半左右,年平均氣溫零下一攝氏度。過去,這里是整個西藏醫療資源最匱乏的地區之一,也正因為如此,生孩子對于那曲的媽媽們來說常常是嚴峻的考驗。
在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的幫助下,2021年底,那曲市人民醫院正式掛牌為市級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2023年,那曲的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分別比2015年降低了近80%。
那曲市人民醫院外2科,一臺去除腦血腫的手術馬上要進行。患者是一位36歲的藏族青年。每一次手術前,醫生會跟患者說一聲,是援藏醫生主刀,聽到這個患者會更安心。
這天的主刀醫生是遼寧省第七批組團式援藏醫療工作隊里、來自錦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神經外科專家鮑龍醫生。
這樣的神經外科手術在今天的那曲已經不算難事。針對當地醫療資源的薄弱環節,“組團式”醫療援藏精準選派的一批批專家,把先進的外科手術技術帶到了那曲,也為高原的患者們帶來了福音。
35歲的鮑龍醫生是來到這里的第七位神經外科專家,是多吉醫生合作的第四位援藏專家。
在手術室里,有兩種感受很直接。這里的硬件設施與內地醫院相比已經沒有太大差別。而在鮑龍醫生和多吉醫生同框的畫面里,能體會到“援藏”這兩個字更多的含義。
在那曲市人民醫院,當地的藏族醫生們說起幫助過他們的援藏醫生,每個人都是如數家珍。兒科的吉美主任,清楚記得每一位和他一起并肩作戰的醫生的名字。
2023年6月,那曲市人民醫院兒科成為市級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
吉美主任的一份報告得到了回應,今年來和他搭檔的援藏醫生田聰亮正是來到這里的第一位新生兒科專家。在NICU(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里,兩個小嬰兒是田醫生和吉美醫生不久前收治的一對體重最小的雙胞胎,兄弟倆出生時加起來還不到2000克,現在,他倆的體重都長了不少。
現在有能力救治這么小的早產兒,在兒科工作了20年的吉美醫生和剛到那曲不久的田醫生,他們倆都有許多感慨。以前心有余力不足,沒有專業的NICU病房,沒有專業的儀器,沒有輔助箱,現在有能力治1000克左右的嬰兒,心里面就踏實多了。
對口支援西藏的30年,是西藏民生改善的30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個涵蓋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保障體系在西藏全面搭建起來。在發展中改善民生,在民生改善中凝聚力量。在援藏工作中,產業援藏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日喀則,一項發展了30年的產業,已經和當地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凌晨五點,村民歐珠帶著自家大棚里前一天剛摘的蔬菜出發了。現在白朗縣的蔬菜在日喀則很有名氣,每天天不亮村民們會帶著自家產的新鮮蔬菜去往50公里外的日喀則市區銷售。
40多分鐘后,目的地到了。雨下得不小,但大家對今天的銷售并不擔心。這個季節是白朗縣的蔬菜采摘上市的季節,也是內地蔬菜大量進入西藏市場的季節。怎么讓白朗的蔬菜不愁銷路,還能賣出有競爭力的價格?這幾天也忙壞了來自山東的援藏干部、白朗縣副縣長李東和他的蔬菜專班。
蔬菜專班今年選種的新品種——上海青市場表現不錯,李東是山東省濟南市第十批援藏干部,白朗蔬菜的發展,到他這兒正好30年。
蔬菜專班,是李東到白朗縣后,針對當地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專門組建的團隊,目標有兩個:用更好的技術種出更好的產品;當然還要幫助菜農們打開更大的市場。
上午十點多,市區的菜市場一下子熱鬧起來,歐珠也順利開張了。這是老百姓多年以來自發形成的零售市場,除此之外,蔬菜專班也為白朗縣蔬菜的批發和銷售在市區及周邊都打通了專門的渠道。
30年前,正是山東的援藏干部們引進了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確定白朗縣發展大棚蔬菜的產業方向。如今,全縣2200多座設施大棚幾乎覆蓋了年楚河流域的所有鄉鎮,每一個大棚一年都能為當地百姓增收八千到兩萬元不等。
除了傳統的基礎蔬菜,李東負責的蔬菜專班也已經為白朗縣成功試種并引進了上海青、小番茄、隴椒、水果黃瓜、白朗西瓜等等40多個新品種。強堆鄉的大棚里,今年就第一次種上了西瓜,現在正是授粉的時候。
藏族小伙子達瓦羅布是從黑龍江畢業返鄉的大學生,老孟師傅是蔬菜專班聘請的技術總指導。達瓦羅布是老孟的徒弟,現在是縣里的農業技術專干。有專業的技術指導,強堆鄉的西瓜豐收在望。
學農業三年,27歲的羅布已經掌握了許多蔬菜瓜果的種植技術。培養更多像羅布這樣的年輕人,這也是李東和他的蔬菜專班一直在做的事。
傍晚,歐珠到家了,他帶出去的蔬菜已經銷售一空。家里的五個大棚,早已是他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最早開始種大棚蔬菜的彭倉村,老支書邊巴頓珠說,當年帶領著白朗縣走上致富路的援藏干部中就有李東副縣長的父親——第一批山東援藏干部李吉乾。如今他的兒子又來到了西藏,這份情誼,他永遠不會忘記。
2024年6月底,拉日高速全面通車。在白朗縣“蔬菜專班”的努力下,白朗蔬菜成功進入拉薩市場。
那曲和日喀則的故事,只是對口援藏30年的縮影。30年,10批、近1.2萬名援藏干部人才跨越千山萬水來到雪域高原,援藏工作在內地與雪域高原之間架起了一座座心與心的橋梁。跨越山海,格桑花開。2024年上半年,西藏經濟運行持續向好,西藏經濟年均增速位居全國前列,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面向未來,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西藏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