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在中國這個國度里,秒針每經過“滴答”一聲,就會有無數事情在發生。有的事情看上去遙不可及,有的事情似乎很微小,但它們卻千絲萬縷地與你我相關聯。
連續7天,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謝德體的微信朋友圈步數均在兩萬步以上。全國兩會召開前夕,謝德體還奔走在重慶涪陵的農業實驗基地上。大部分時候,沿著長江調研是他的生活主題。
在祖國南境,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筱虹上課時講到了環評改革的新內容,教授環境工程的她總是第一時間把環境領域的新政策放到課堂里。
在浙江農村,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還在修改著議案、建議。身兼村黨支部書記的他,帶領村民們走上綠色“智造”道路,想著如何更好地讓綠色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在云南洱海,全國人大代表、大理白族自治州環境監測站副總工楊曉雪正和同事一起采樣。不遠處,有兩個年輕人正在拍照,其中一個興奮不已:洱海的水,比我上次來時藍多了。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天藍、水清、地凈的美麗中國,正從山水畫卷中走入我們的生活。心系生態環境的全國人大代表們,正奔走在讓環境更好、讓風景更靚的道路上。
反映基層的意愿,傾聽人民的心聲
生在洱海邊,長在洱海邊,近30年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讓楊曉雪對洱海生態環境飽含深情。
2015年1月20日,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到洱海“留此存照”,叮囑大理人保護好洱海,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這一天讓她“特別難忘”。
2013年擔任云南省人大代表,2018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由普通的環保工作者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她說“責任更大了”。
不斷走訪調研,傾聽基層聲音,她建議把洱海納入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規劃,花大力氣對污染防治進行技術研發,多培養專業的“國家隊”。
同時,她也向外發出了很多呼吁加強環保的聲音。“2019年我參加了很多履職活動,其中兩次列席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尤其是涉及環境保護的主題,我都會踴躍發言并提出建議,呼吁各個部門要支持我們的環保事業。”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來說,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一方面我為生態環保事業呼吁;另一方面,云南作為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希望洱海保護得到國家的支持。”
2019年1月2日,楊曉雪參加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情況通報會,帶去了地方財政部門的問題和建議。在會上她積極發言:“鑒于大理州自身財力薄弱、重大建設項目需求巨大的實際情況,請求上級財政進一步加大對大理州新增一般債券的支持力度,切實幫助大理州緩解財政資金投入壓力。”會后,她又及時將會議精神向地方財政部門進行了反饋,使得地方做好準備,抓住政策機遇。
2019年7月24日,云南省大理洱海保護專項債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首期發行規模30億元。
當天的云南新聞聯播這樣評價:云南省大理洱海保護專項債券的順利發行,有效破解了長期困擾洱海治理的融資難題,在全國范圍內開創了生態環保領域發行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先例。
2020年5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中還表揚了這項工作。
“能夠推動洱海保護,把基層的困難和呼聲向上反映,推動政策落地,我很有成就感。”楊曉雪說。
對全國人大代表來說,為人民發聲,是人大代表的職責。人大代表來自人民,肩負這個責任,就要做到主動深入傾聽人民心聲。
對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來說,主動履職是一份神圣的責任。“我作為一名基層代表,對如何利用基層社會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有很多話想說。”被稱為是從農村里走出來的企業家,張天任會專門抽出時間去基層調研。
連任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今年是他履職的第8個年頭。每年10月,他會走出企業、來到田間地頭,向村民了解情況。“我不僅要把企業辦好,更要把可行的建議帶到全國兩會上去。”多年來,他從綠色發展、企業技改等方面,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多個建議。今年,他打算就鼓勵支持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作用提出建議。“用綠色產業為鄉村振興增添活力,我們要走出一條生態優、百姓富、環境美的綠色發展新路子。”張天任感嘆道。
為長江大保護當好“智囊團”
俗話說,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當好全國人大代表,既要傳遞民聲,還要當好“智囊團”。
出對策、出方案,正是謝德體多年來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工作法寶。
回憶近一兩年的履職情況,謝德體說:“恨不得一分鐘掰成兩半用。”除了參加座談會、宣講會等人大代表集體活動外,為了讓兩會建議有質量、有分量,謝德體經常到長江沿岸等地調研。
“每年沿著長江走,一去就是一二十次。”謝德體說,他帶領學生在涪陵珍溪鎮和南沱鎮地區建立了觀察實驗基地,研究三峽庫區如何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在長年反復調研中他發現,長江流域水質總體良好,但局部水域污染較嚴重。此外,岸線開發利用粗放、水資源保護壓力大、水生態系統功能受損等,都讓長江原本不堪重負的生態環境面臨威脅。
“依法遏制長江水污染加劇和生態退化的態勢,推進生態環境修復,確保長江飲用水水質和生態安全,確保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長江保護立法迫在眉睫。”2019年全國兩會上,謝德體提出《關于長江保護立法》的建議——長江保護立法應堅持保護優先,合理開發、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科學修復、永續利用原則;長江保護立法還要注重長江流域上、中、下游流域各自的任務和責任,建立生態保護利益補償條款。
為了獲取真實的資料和數據,讓調研有切實可行的成果,謝德體經常在學校實驗室和三峽庫區腹心區縣之間反復踏勘,訪談當地農民、調查庫區生活、試驗技術、撰寫實驗報告……這些扎實的調研工作最終凝結成一個個學術成果,以及一份份沉甸甸的代表建議。
2019年12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對長江保護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謝德體列席會議。他很高興地看到,長江保護法草案在現有法律的基礎上,根據長江的特點和實際,對長江保護的基本制度與措施、加強長江保護的機制保障、推進綠色發展等作出全面規范。
主動當好生態環保政策的“宣講員”
“我教授的課程是環境工程。最近幾年環境領域發展太快了,比如環評,管理思路每隔幾年就有變化,但是課本里沒有這些知識。而代表這個身份,幫助我更好地了解國家的政策變化,我就會及時把這些信息傳達給我的學生和同事。”今年是王筱虹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第8年,多年來,她的關注點始終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從環境立法到環保執法,從思考環境管理的思路轉型,到建議完善頂層設計構建協作平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等。
“除了搜集基層意見,我會主動把國家政策的變化往下反映。”2014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王筱虹參加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監督檢查。“通過執法檢查,我了解到火電廠的超低排放技術已經上了新臺階。于是在給大三學生上課時,我以‘超潔凈排放’為技術藍本,講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的提升,從而告訴學生國家在大氣污染防治上的對策和方向。”這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大學生應該了解國家在環境保護領域政策的動向”。
“學生們最終會走向環境領域的一線,讓他們知道國家在未來5年甚至10年的管理動態,有利于幫助他們拓寬思路、了解國情,引導他們關注環境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點。有的學生會繼續深造,他很可能會圍繞這些難點從事學術研究。”王筱虹沉靜地說。
播下種子,靜待花開。有朝一日,這些學生們大多會成為環境領域的專業人才。“一個國家的環境工作做得好不好,培養專業人才很重要。”
王筱虹坦言,“責任和壓力很大”,畢竟肩負全國人大代表的職責,總有“自己做得還不夠好”的感覺。但她也話鋒一轉,“把本職工作做好是前提,教書育人,后面兩個字更重要。”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傾聽人民呼聲。”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而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日益廣泛,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盼溫飽”到“盼環保”,人民群眾既希望安居樂業,也期盼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而全國人大代表們,正通過履職經歷的跬步,推動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前進,同時也告訴我們,建設美麗中國,路就在我們腳下,我們都在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