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保局: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促進醫藥行業創新
今天(11日)國家醫保局召開2024年上半年例行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針對有觀點認為集采導致企業“不賺錢”,影響了創新研發的積極性,有關負責人回應,在缺乏公平競爭的環境中,高價格不一定帶來真創新。
據介紹,過去藥價高企的時代,藥價中約30%~40%是銷售推廣費用,高價格獲得的收入并沒有用于創新和質量提升,甚至沒有形成企業利潤,而是成為流通環節的“水分”。比如,多部門聯合查處的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案件中,相關企業和個人合謀將生產成本幾十元的藥品加價至2000多元銷售,虛增加價涉嫌用于商業賄賂。該藥經約談后從2000多元降至100多元,如果不講這一背景,有人可能擔心降這么多會不會無法覆蓋成本、會不會影響企業利潤、會不會影響創新。
集采前,醫藥企業普遍認可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創新、質量和效率,而是謀求高定價,走高回扣、高銷量模式。在各類藥品交易會上,企業對“好藥”的介紹往往是價格空間大、適應證廣、開發潛力高等。這種環境下既導致行業缺乏創新積極性,又增加患者負擔,還容易惡化行業生態。集采中選產品無須營銷、無須再開發醫院、無須所謂“費用”即可直接“帶量”進入醫院,從機制上跳過了行業中所謂“客情維護”“市場開發”等,一定程度不再需要銷售代理,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行業環境。廣大企業也認識到,以往注重營銷的“老辦法”不靈了,需要真正憑創新、質量和效率立足市場。集采實施幾年來,醫藥產業研發創新動力強勁,醫藥工業全行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23%,國內在研新藥數量躍居全球第二位,2023年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創新藥40個品種。這些都說明集采后醫藥行業不僅沒有放慢創新腳步,反而更加明確發展戰略和趨勢定位,加速向創新轉型。
(總臺央視記者 張萍 鄭怡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